道藏辑要

道德眞经集注卷之十 巳五(1 / 1)

宋鹤林彭耜纂集

上德不德章第三十八

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

上德无爲而无以爲下德爲之而有以爲

御注曰孔子不居其圣而爲圣之时乃所

以有德认而有之自私以失道何德之有

不思而得不勉而中不行而至上德也不

思则不得不勉则不中不行则不至下德

也德有上下此圣贤之所以分欤离形去

智通於大同仁义礼智盖将简之而弗得

故无以爲屈折礼乐吁俞仁义以慰天下

之心得人之得而不自得其得故有以爲

碧虚子陈景元曰夫德者得也内得於心

外得於物常得而无丧利而不害物得以

生谓之德也且道有浅深故德有上下所

谓上德者至德也至德者深矣远矣与物

反矣人不见其迹则谓之不德以其含光

匿耀支离所爲使百姓日用而不知咸曰

我之自然而已矣所谓德全者也故曰是

以有德谷神子曰上德不德与道同也下

德者迹用渐彰至一□散因循任物物保

其安天下称之归美于己虽其德不丧已

远於至德也夫有上德者性受自然之至

妙命得元气之精微神贯天地明并日月

无思无虑而心自无爲忘功忘名而迹无

以爲以用也故无用己爲也不爲而自得

也故曰上德无爲而无以爲夫言下德者

降於上德者也性受自然之平淡命得元

气之纯和神配阴阳明效日月民皆仰戴

咸共乐推麟凤见而嘉祥来歌謡彰而有

以爲也故曰下德爲之而有以爲

涑水司马光曰我无爲民自化无以爲犹

言无用有爲也

颍滨苏辙曰圣人纵心所欲不逾矩非有

意於德而德自足其下知德之贵勉强以

求不失盖仅自完耳而何德之有无爲而

有以爲之则犹有爲也唯无爲而无以爲

之者可谓无爲矣其下非爲不成然犹有

以爲之非徒作而无术者也

陆佃曰知之者不如忘之者得之者不如

冥之者上德者忘之者也故曰上德不德

又曰上德无爲而无事於爲也下德有爲

而有事於爲也

刘概曰上德无爲而无以爲此心迹俱无

爲者也所谓眞空是也眞空者圣人所以

极高明而其崇以效天者也下德爲之而

有以爲此心迹俱有爲者也所谓妙有是

也妙有者圣人之所以道中庸而其卑法

地者也

陈象古曰不德者谓不自矜其德故人仰

其德而归之不失德者谓自矜其德而患

失之苟患失之无所不至故人观其所爲

而轻之安可更以德言哉书曰满招损谦

受益时乃天道又曰汝惟不矜天下莫与

汝争能汝惟不伐天下莫与汝争功

叶梦得曰道无上下上亦道也下亦道也

虽稊稗瓦砾之微而道无不在是以上经

言道论其常与非常而已德则有体履之

爲行施之爲政在得爲得在失爲失在吉

爲吉在凶爲凶故不得不辨其上下德虽

道之降然去道未远犹有通乎道而不自

爲德者故曰上焉者不德而有德过是则

认德而忘道有役其身以求之惟恐其不

获者而德自是微矣故曰下焉者不失德

而无德无爲者道也德能体之而有无敢

欲爲之心德犹在焉至於爲之而有以爲

则每下矣

清源子刘骥曰虚静恬淡寂寞无爲此天

地之道圣人之德也同乎无知其德不离

与道爲一而不知道之在我也故上德不

德是以有德不德者不知有德离形去智

同於大通无问其名无窥其情物故自生

若彼知之是乃离之以其认而有之自私

以失道也故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上德

出於自然不思而得不行而至故无爲而

无以爲下德出於使然不思则不得不行

则不至故爲之而有以爲

黄茂材曰道与德相去一间尔中之谓道

不偏之谓德由之谓道不已之谓德道如

婴儿之未孩德如其始孩谓之玄德者其

妙不可穷也谓之常德者愈乆而不亡也

谓之上德者非人所能及也皆足以合於

道上德不德无爲而无以爲非道而何至

於下德则去道远矣

林东曰上德近於道故不认德而爲德是

以有德下德则勤勤於德如恐失之所以

无德此德之眞者非於勤执而得之也

上仁爲之而无以爲上义爲之而有以爲上

礼爲之而莫之应则攘臂而仍之故失道而

後德失德而後仁失仁而後义失义而後礼

御注曰尧舜性之仁覆天下而非利之也

故无以爲列敌度宜之谓义以立我以制

事能无爲乎礼以交物以示人以节文仁

义其用多矣则忿争之心生而乖乱之变

起春秋之时一言之不雠一拜之不中两

国爲之暴骨则攘臂而仍之尚其患之小

者圣人厚於仁而薄於义礼以履之非所

处也故上仁则同於德上义则有以爲上

礼则有莫之应者道不可致故失道而後

德德不可至故失德而後仁仁可爲也爲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