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见欢?腊八粥
炊烟寒日飘飘,逐云霄。围坐亲朋欢语,笑声高。
粮谷数,情里煮,水中调。相聚八方共贺,庆今朝。
这首《相见欢·腊八粥》以腊八节熬粥、团聚为主题,生动描绘了节日的温暖氛围与深厚情谊。下面我们从意境和韵律两方面进行详细赏析:
**一、 意境赏析:人间烟火暖,情浓腊八时**
1. **冬日暖景,氛围烘托:** 起句“炊烟寒日飘飘,逐云霄”便勾勒出一幅典型的冬日乡村图景。“寒日”点明时节,是寒冷的腊月。“炊烟飘飘”是极具生活气息的意象,它袅袅上升,追逐云霄,不仅描绘出视觉上的动态美,更暗示着家家户户开始为节日忙碌(熬粥)的温馨场景。冰冷的“寒日”与温暖的“炊烟”形成对比,奠定了全词温暖祥和的基调。
2. **围炉欢聚,其乐融融:** “围坐亲朋欢语,笑声高”直接切入核心场景——亲友团聚。一个“围”字,形象地写出了大家亲密无间、紧紧相依的状态。“欢语”、“笑声高”更是直抒胸臆,以声音渲染出热烈、欢乐、融洽的气氛。这画面充满了人间烟火气和亲情友情的温暖,是腊八节最核心的情感价值体现。
3. **熬粥细节,情意灌注:** 下片“粮谷数,情里煮,水中调”将镜头聚焦到熬粥的过程。“粮谷数”点明腊八粥用料丰富、需要精心挑选准备。“情里煮,水中调”是全词的精华所在,也是意境升华的关键。它巧妙地将物理的“煮粥”过程与情感的“融合”过程合二为一。熬粥不再仅仅是技术活,更是将亲情、友情、团聚的喜悦之情,一同投入锅中,在沸水中交融、调和、熬煮。这“情”字,赋予了腊八粥超越食物的精神内涵,使它成为情感的载体和象征。
4. **八方共贺,升华主题:** 结句“相聚八方共贺,庆今朝”将视野从家庭小聚扩展到更广阔的层面。“八方”既指来自不同地方的亲朋,也暗含普天同庆之意。“共贺”、“庆今朝”点明了节日的主题——庆祝团聚,庆祝当下这美好的时刻。这不仅是对家庭团聚的庆祝,也是对传统节日文化传承的庆祝,对和谐美满生活的歌颂。意境由具体的场景上升到一种普遍的节日情怀和生命喜悦。
**整体意境:** 全词通过描绘炊烟袅袅的冬日景象、亲友围坐的欢声笑语、饱含情意熬煮粥食的细节,以及最终对团聚共庆的赞美,营造出一种**温暖、祥和、欢乐、充满人情味**的节日氛围。它成功地将腊八节特有的物候(寒日)、习俗(熬粥)、情感(团聚)融为一体,展现了中国传统节日中那份朴素而深厚的人情之美和家庭之乐。“情里煮”三字尤为点睛,将物质食粮升华为精神情感的盛宴。
**二、 韵律赏析:和谐流畅,声情并茂**
1. **词牌选择:** 《相见欢》又名《乌夜啼》、《秋夜月》,本为唐教坊曲名。此词牌句式长短相间(上片:6, 3。7, 3。下片:3, 3。7, 3。),节奏明快而不失舒缓,特别适合表现或欢快、或感慨、或缠绵的情感。本词选用此牌,与“亲朋欢聚”、“庆今朝”的欢乐主题十分契合。
2. **平仄运用:** 词中平仄安排基本符合《相见欢》词牌的格律要求。例如:
* “炊烟寒日飘飘”(平平平仄平平 - 合律)
* “逐云霄”(仄平平 - 合律)
* “围坐亲朋欢语”(平仄平平平仄 - 合律)
* “笑声高”(仄平平 - 合律)
* “粮谷数”(平仄仄 - 合律)
* “情里煮”(平仄仄 - 合律,注意“里”古音可仄)
* “水中调”(仄平平 - 合律)
* “相聚八方共贺”(平仄仄平仄仄 - 此处“八”为入声字属仄,“贺”为去声属仄,此句格律要求较宽,此句可视为合律)
* “庆今朝”(仄平平 - 合律)
平仄的交错变化,使得诵读起来抑扬顿挫,富有音乐美感。
3. **押韵和谐:**
* **上片:** “飘”(平声萧豪韵)、“霄”(平声萧豪韵)、“高”(平声萧豪韵)。三字同押平声“萧豪”韵部(iao),声音清亮高远,与炊烟升腾、笑声高扬的意境相得益彰,营造出开阔欢乐之感。
* **下片:** “调”(平声萧豪韵)、“朝”(平声萧豪韵)。二字继续押平声“萧豪”韵(iao),与上片韵脚一致。下片开头两个三字句“数”、“煮”通常不要求押韵(“数”属去声遇韵,“煮”属上声语韵)。全词韵脚统一在“iao”音上,声音和谐悦耳,一气呵成。
4. **句式节奏:**
* 上片以六字句“炊烟寒日飘飘”舒缓起笔,接短促的三字句“逐云霄”,形成节奏变化。接着七字句“围坐亲朋欢语”铺展场景,再以三字句“笑声高”有力收束,点明情绪高潮。这种6+3+7+3的结构,张弛有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