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大秦长生的日子

第285章 人事调动(1 / 1)

秦明作为一个有情商的人,心思通透。

他深谙人情世故与朝堂博弈的微妙。

此刻他心中明镜似的知道这个时候,无论是蒙恬还是嬴政都不好开口。

像蒙恬这般手握重兵、身居高位的柱石之臣。

“退休”二字从不是自己能轻易决定的私事,而是牵动朝野的国家大事……

先前吕不韦以相邦之尊告老还乡,完全是为了保命,他如果不走,恐怕也活不了多久……

即便如此,他在告老以后,也没活多长时间。

本来秦明还想着让他有机会发挥一下经商的才能。

可秦明还是没办法切身体会到嬴政心中的恨……

他知道吕不韦的死是嬴政的意思,不过他也没怎么多想。

死就死了,反正他也意外发现王离的经商天赋……

而王翦以灭国之功助大秦统一天下,最终能全身而退、告老归田。

看似是功成身退的美谈,实则每一步都暗合嬴政的心意。

是嬴政默许甚至推动的结果……

可眼下的情况,连嬴政都没法主动开口提“让蒙恬休养”这种话……

蒙家是大秦声名赫赫的老牌军功世家。

从先祖蒙骜起,世代为秦征战,功勋卓着。

可如今蒙家后继乏人,蒙恬若真退了,蒙家竟无一人能立刻接过他的权柄、撑起蒙家的门面……

对蒙家而言,活着的蒙恬自然比逝去的象征更有价值。

但“退休赋闲的蒙恬”与“身居要职、手握兵权的蒙恬”。

其能为家族带来的庇护与荣光,却同样是云泥之别……

嬴政心里清楚,此刻若他先提让蒙恬归家休养身体。

外界定会曲解其意,误以为君王要削夺蒙家权势、打压功臣世家。

这等动摇朝局稳定的“错误信号”,他绝不能释放……

更关键的还是兵权的归属问题。

如今大秦暂无大规模战事,可北境戍边的三十万“蒙家军”。

是蒙恬一手带出来的精锐,将士们对他的信服早已刻入骨髓……

这支军队能交给谁呢?

蒙家后辈里,蒙辉虽有锐气,却年纪尚轻。

能力与威望远不及蒙恬当年二十岁时便能独当一面的风采,根本镇不住这三十万大军……

至于从其他将领中随便调一个人来接管?

更是万万不可行……

这可不是几千人的小队伍,而是三十万重兵!

一旦人选不当,引发军心浮动甚至哗变,后果足以让根基尚稳的大秦伤筋动骨……

嬴政绝不会冒这个险……

同样,蒙恬自己也在心底反复拉扯,陷入了痛苦的纠结……

如果现在他就回家休养身体,没有合格接班人的蒙家,必然会失去在朝堂上的核心话语权。

这就意味着,蒙家历代积累的功勋与利益,再无人能在朝堂上坚定维护。

日后蒙家很可能会从巅峰滑落,逐渐沦为无足轻重的普通世家,甚至走向没落……

可若强撑着不退,他自己的身体自己最清楚。

以他现在的身体状况,估计今年都撑不过去了……

一旦他在任上突然病逝,群龙无首的蒙家,加上骤然悬空的兵权,处境只会比他主动退休更糟糕!

甚至可能引来别有用心之人的觊觎与打压,让蒙家陷入万劫不复之地……

进退皆是难,蒙恬的去留,早已不是他个人的选择。

而是牵扯着君王信任、家族兴衰与国之安危的死结……

常言“虎父无犬子”,可世间事往往逃不开“珠玉在前,光华难掩”的定律。

若一个人自小便如烈日当空,将周遭的光芒尽数遮蔽。

那么他身边的人,即便身怀才具,也难免在潜意识里收敛锋芒……

毕竟一山不容二虎,与其在强光下显得黯淡无光,不如顺势做那衬月的星星星。

时间一长,他们便失去了内心的那股锋芒,彻底成为一个附庸者……

这是潜移默化的心态使然,毕竟一山不容二虎,除非互相残杀,否则难以避免……

王翦和王贲的情况不太一样。

因为在王翦爆发出自己的光芒时,王贲已经完全成长起来了。

反观另一种境况,便可见这定律的难缠。

就像原本的历史轨迹中,若没有秦明的出现。

王离身为王翦之孙、王贲之子,自小在祖父与父亲的赫赫威名中长大,终究未能成长为如祖辈般惊才绝艳的统帅……

蒙家的蒙毅和蒙辉同样如此。

蒙恬是蒙家无可争议的核心。

蒙毅与蒙辉自记事起,便活在这位兄长,父亲的光环之下。

久而久之,他们习惯了追随与辅佐,潜意识里从未真正建立起“自己才是蒙家主心骨”的信念。

性格中也少了那份独当一面的决绝与霸气。

并非他们天资平庸,而是那道耀眼的光,既为他们遮风挡雨,也在无形中磨平了他们争当“猛虎”的棱角……

僵局之下,终究是秦明打破了沉默。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