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不褪色的印记

七十七:梦中片段(1 / 1)

我是被胶片转动的声音吵醒的。

凌晨三点十七分,窗帘没拉严,月光斜斜切在地板上,像一截被剪断的胶带。我坐起身时,后颈的汗黏住了衬衫领,梦里的气味还没散尽——消毒水混着松节油,还有某种灼烧物的焦糊味,像老式电影院散场后,座椅缝隙里藏着的陈年气息。

那个梦太清晰了。

我记得梦里自己坐在观众席,眼前是块褪色的幕布,正放映一部黑白电影。片名是手写的,墨水洇了边,只能看清“第七”两个字。画面里有个穿灰西装的男人,总在奔跑,镜头追着他的背影穿过狭长的走廊,走廊两侧的门都没上锁,每扇门后都是不同的房间:有堆满钟表的阁楼,齿轮卡在十二点零三分;有浸在水里的厨房,碗碟在水面打着旋;最末一扇门后是片雪地,男人跪下去时,膝盖陷进积雪的声音,我在梦里都能听见。

他好像在找什么。镜头切到他的侧脸时,我发现他没有眼睛,眼眶里是两个黑洞,却在流泪,黑色的,像融化的墨。

电影的结尾很突兀。男人推开最后一扇门,门外是片白光,他走进去的瞬间,幕布突然烧了起来。火苗沿着边缘爬上黑边,把“第七”两个字舔成灰烬,我在梦里闻到的焦糊味,就是从那时开始弥漫的。

我摸出手机想记点什么,备忘录里敲下“灰西装、无眼人、会烧的幕布”,指尖却顿住了。这些意象太具体了,像有人把胶片直接塞进了我的脑子里。更奇怪的是,我清楚记得电影的运镜——推轨镜头掠过走廊时的轻微颠簸,特写男人手背青筋时的呼吸感,甚至有个镜头从天花板垂下来,像只窥视的眼睛,这些都是电影学院教过的术语,可梦里的我明明只是个观众。

那天之后,这个梦像块没显影的胶片,在我脑子里反复显影。我翻遍了IMDb和豆瓣,查遍了黑白默片目录,甚至托人问了 Film Forum 的老放映员,得到的答案都是“没听过”。有个研究电影史的教授听完我的描述,推了推眼镜说:“像茂瑙的风格,但他没拍过这种超现实题材。”

“或许是我记错了?”我咬着咖啡杯沿问。

“也可能是你的潜意识在拍电影。”教授笑了,“创作者的梦,有时候是自己的第一任观众。”

那时我刚从电影学院毕业,在剧组当副导演,每天扛着监视器跑场地,最大的梦想是拍一部自己的长片。这个梦像根刺,扎在我心里,我开始在笔记本上补全它:男人叫陈默,是个钟表匠,他的眼睛是被自己亲手挖掉的,因为能看见别人看不见的时间;那些门后是不同的时空碎片,他要找的是1943年的某个午后,他女儿走失的那天;结尾的白光是时间的尽头,他走进去不是消失,是终于能在所有时空里同时存在。

剧本写了三年。第三年冬天,我拿着修改到第七稿的剧本,在投资人的办公室里把梦里的场景讲了一遍。窗外飘着雪,投资人捏着剧本的手指关节泛白,突然说:“走廊里的门,要刷成不同的蓝色。”

“为什么?”

“黑白片里,蓝色是唯一能显影的彩色。”他指了指自己的眼镜,“我祖父是洗印厂的,他说过,有些老胶片里藏着肉眼看不见的蓝。”

我愣住了。这个细节,我从没写进剧本里。

开机那天是春分,剧组租了栋废弃的医院楼。美工组把走廊刷成灰白色,每扇门漆成深浅不一的蓝,从普鲁士蓝到靛蓝,像把彩虹拆成了单色光。道具组找来三百多个旧钟表,堆满阁楼场景,指针全都停在十二点零三分。我站在走廊尽头,看着穿灰西装的演员走过,突然想起梦里的镜头角度——原来不是推轨,是演员走得太快,镜头没跟上,才晃出那种颠簸感。

拍摄到第三十七天,出了点意外。拍摄雪地场景时,道具组用的人工雪是淀粉做的,被暖气烤得化了水,演员跪下去时,裤子沾了一片湿痕。我盯着监视器里那个画面,突然闻到一股焦糊味,和梦里幕布燃烧的气味一模一样。

“停!”我喊出声时,声音在空旷的摄影棚里发颤。

场记跑过来问怎么了,我指着监视器说:“把镜头抬高,从天花板往下拍。”

灯光组慌忙调整设备,当镜头从高处垂下来,演员跪在“雪地”里的身影缩成个小黑点时,我后颈的汗又冒了出来——和梦里最后那个窥视镜头,分毫不差。

杀青那天,我在剪辑室待了整整一夜。当最后一帧画面定格在白光里,我突然发现,电影的时长刚好是七十四分钟,而我做那个梦的日子,是七月四日。

电影上映后,有影评人写:“《第七扇门》最精妙的是镜头语言,仿佛观众在梦里跟着主角奔跑,所有的颠簸与晃动,都带着潜意识的混沌感。”

我把那篇影评剪下来,贴在当年的笔记本里,和“灰西装、无眼人”那几行字放在一起。

五年后的某个深夜,我在电影节的庆功宴上喝多了。年轻的记者围着我,问起创作灵感,我说了那个梦,说自己至今不知道那部电影到底是不是真的存在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