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劫修

第四幕诸侯崛起第3章 曹操谋划2(1 / 1)

第二小节:谋定而动破敌局

建安元年(公元196年),曹操迎汉献帝迁都许昌之举,宛如在本就暗流涌动的乱世湖面投下一颗巨石,激起千层巨浪,令各方势力闻风而动,局势愈发错综复杂。袁绍,这位坐拥冀、青、幽、并四州广袤土地的诸侯,眼见曹操势力凭借迎帝之策如日中天般迅速崛起,心中妒火中烧,犹如被点燃的干柴,熊熊燃烧。他深知曹操一旦坐大,必将成为自己称霸天下的巨大阻碍,于是暗中谋划一场针对曹操的阴谋,妄图将曹操扼杀在崛起的摇篮之中。

袁绍秘密派遣使者,怀揣着丰厚的重礼,穿梭于各方势力之间。使者们言辞恳切,许以诸多诱人的利益,试图联络各方结成联盟,共同讨伐曹操。袁绍的计划不可谓不周密,行事也极为隐秘,然而,王凡所精心构建的清微观情报网络,犹如一张无形且细密的大网,遍布天下各个角落,无孔不入。袁绍的一举一动,终究未能逃过这张情报网的监控,消息很快便传至曹操营帐。

曹操得知此消息后,顿时警觉起来,他深知大战将至,局势已然迫在眉睫,容不得丝毫懈怠。当下,他即刻差遣快马加鞭的信使,以最快的速度邀请王凡前来共商应对之策。信使一路扬鞭疾驰,马蹄扬起的尘土在身后形成一条长长的轨迹。

王凡在清微观接到讯息后,心中亦是一紧,他深知此事关乎重大,不仅关系到曹操势力的兴衰存亡,更可能对天下劫运产生深远影响。不敢有丝毫耽搁,他当即施展身法,犹如一道黑色的闪电,日夜兼程赶赴曹操营帐。一路上,王凡风餐露宿,心中不断思索着应对之策,同时也感受到了乱世的动荡不安,更加坚定了协助曹操破局的决心。

数日后,王凡终于抵达曹操营帐。营帐外,守卫的士兵们神情严肃,铠甲在阳光下闪烁着冰冷的光芒,手中的长枪笔直挺立,彰显出曹操军队的威严与纪律。王凡刚一踏入营帐,曹操便赶忙起身相迎。只见曹操神色凝重,眼中透露出深深的忧虑与急切,他快步上前,紧紧握住王凡的手,说道:“王凡,袁绍心怀不轨,正暗中勾结诸侯欲对吾不利,吾已有所察觉。如今之势,若被动防守,恐将陷入其精心设下的圈套,处处受限,难以施展拳脚。故吾意主动出击,先发制人,抢占先机,不知先生意下如何?”曹操一边说着,一边在营帐内来回踱步,脚步急促而沉重,透露出内心的焦虑。

王凡微微皱眉,陷入沉思。片刻后,他目光坚定地看向曹操,说道:“明公,主动出击之策,确有其精妙之处。袁绍虽暗中谋划已久,但截至目前,尚未完全准备就绪。此时出击,恰似一把利刃,可精准地打乱其部署,使其阵脚大乱。而且主动进攻,能在气势上压倒对方,极大地鼓舞我方士气,为后续战略布局创造有利条件,此乃兵法之妙。只是,此乃关乎生死存亡的重大决策,还需谨慎行事。毕竟这一战,牵一发而动全身,稍有不慎,便可能满盘皆输。”

曹操停下脚步,目光炯炯地看着王凡,急切地问道:“先生所言极是,只是这谨慎行事,具体该如何做?还望先生明示。操此刻犹如置身迷雾之中,急需先生为吾指引方向。”曹操的眼神中充满了期待,仿佛王凡就是他在这乱世困境中的救星。

王凡神色庄重,缓缓说道:“明公,吾结合‘红尘劫运决’的感悟,深知天下诸事皆与劫运紧密相连,如同丝线交织,牵一发而动全身。此次行动,虽为主动出击,但必须顺应大势,不可强行扭转劫运走向。若逆天而行,恐将引发诸多不可预估的后果。比如,可能致使我方军队陷入困境,士兵们士气低落,战斗力锐减;甚至可能引发天地灵气的异常波动,影响整个战局,使局势变得更加复杂棘手。”

曹操听闻,心中一凛,对王凡基于“红尘劫运决”的提醒深表认同。他眉头紧锁,说道:“先生提醒得是,操险些因急于破敌而忽视此关键。但不知如何才能做到顺应大势?还请先生详细告知。”

王凡思索片刻后说道:“明公,所谓顺应大势,需观天时、察地利、晓人和。如今袁绍虽谋划联盟,但各方势力各怀心思,并非铁板一块,此乃人和之契机。袁绍看似联合了诸多势力,但这些势力之间利益诉求各不相同,矛盾暗生。例如,袁绍与张绣之间,张绣虽迫于压力暂时与袁绍联盟,但袁绍此前曾对张绣的叔父张济的旧部有所轻视,且在粮草分配上对张绣部多有克扣,这使得张绣心中早有不满,只是敢怒不敢言。此外,臧霸与袁绍之间也存在间隙,臧霸占据的青州部分地区,袁绍一直想纳入自己的势力范围,双方暗中较劲已久。这些矛盾,便是我们可利用之处。

天时方面,近期天象显示,半月后将有大雾天气。大雾弥漫之时,视野受阻,敌军难以察觉我方行动,若能利用此机发动突袭,可收奇效,让敌军在毫无防备之际遭受重创。至于地利,袁绍军队集结之地,多山川河流,地势复杂。明公可派遣精锐部队提前潜伏于险要之地,如山谷两侧、河流渡口等。待进攻之时,截断其退路,将其困于绝地,瓮中捉鳖。如此,便是顺应大势之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