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劫修

第四幕诸侯崛起第3章 曹操谋划1(1 / 1)

第一小节:风云初起定策时

初平五年(公元194年),华夏大地仿若坠入无间炼狱,陷入乱世的泥沼愈发深重。烽火宛如狰狞的毒蛇,肆意蔓延,无情地吞噬着山河,所经之处,满目疮痍。诸侯们各踞一方,犹如贪婪的恶狼,为争权夺利不惜挑起一场场残酷的战火,致使百姓在水深火热中苦苦挣扎,生灵涂炭,苦不堪言。城镇村庄在战火中沦为残垣断壁,曾经肥沃的农田如今杂草丛生,一片荒芜。饿殍遍野,百姓的悲号声在风中飘荡,仿佛是这乱世发出的绝望哀歌,整个天下被一层厚重且压抑的阴霾所笼罩,不见天日。

然而,就在这混沌黑暗的乱世之中,曹操的势力却如同一颗璀璨夺目的新星,以锐不可当之势迅速崛起。曹操凭借其卓越超凡的军事才能,总能在战场上出奇制胜;过人的谋略智慧,使他在错综复杂的局势中总能精准布局;再加上他广纳贤才的宽广胸怀,四方有志之士纷纷慕名而来。在众人的辅佐下,曹操逐步在这乱世站稳脚跟,势力范围如同滚雪球般不断拓展,麾下将士数量与日俱增,已然成为乱世中一股令各方不容小觑的强大力量。

王凡身处清微观,始终秉持着济世救人的崇高宗旨。他带领清微观众人,如同一盏盏明灯,在乱世中为百姓送去希望与救助。他们穿梭于战火纷飞的城镇与村庄之间,施药治病,赈济灾民,修桥补路,因而赢得了各地民众发自内心的敬重与信赖。在此过程中,清微观顺势构建起了一个庞大而细密的情报网络。这个网络犹如一张无形却无比坚韧的巨网,以清微观为核心枢纽,向天下的四面八方延伸开来,触角遍布各个角落。情报来源丰富多样,有的是清微观弟子云游四方时,凭借敏锐的观察力所获得的亲眼所见、亲耳所闻;有的是各地道观的信众,出于对清微观济世善举的敬仰,主动传递而来;还有一部分极为关键重要的情报,则是通过特殊的灵力传讯符传递。这种传讯符以独特神秘的符文与灵力编码,确保了情报在传递过程中的保密性与准确性,如同一条隐秘而可靠的信息通道。每日,海量的情报如雪片般纷纷汇聚至清微观,王凡都会亲自仔细审阅梳理,凭借他敏锐的洞察力,从这些纷繁复杂的信息中抽丝剥茧,敏锐捕捉天下局势那微妙而关键的变化。

就在此时,一则如惊雷般震撼天下的消息传来——曹操迎汉献帝迁都许昌,并改元建安。王凡听闻此讯,心中猛地一震,立刻敏锐地意识到,这绝非一次寻常普通的政治举措,而是一步足以改变整个天下格局、扭转天下劫运走向的关键妙棋。

曹操迎献帝迁都许昌,此决策可谓高瞻远瞩,尽显其雄才大略。从政治层面审视,他成功将汉献帝掌控于股掌之间,就此获得了“挟天子以令诸侯”的巨大政治优势,宛如在政治舞台上占据了最有利的高地。自此,曹操在招揽人才方面拥有了得天独厚的条件。那些心怀汉室、一心渴望匡扶正统的仁人志士,听闻曹操此举,仿佛在黑暗中看到了一丝曙光,纷纷慕名而来。他们怀揣着满腔的热血与抱负,义无反顾地投身于曹操麾下,期望能在曹操的英明领导下,齐心协力重振汉室雄风。在调配资源方面,曹操更是师出有名,以天子诏令为堂皇旗号,整合各方资源变得顺畅无阻。他可以理直气壮地征调粮草,为军队提供充足的补给;征集兵力,进一步扩充自己的军事力量,为势力的进一步扩张奠定了坚实雄厚的物质基础。

然而,这一举措犹如在平静的湖面投入了一颗重磅巨石,瞬间激起千层巨浪,引发了周边诸侯的强烈反应。他们对曹操势力的迅速壮大既嫉妒又警惕,视曹操为眼中钉、肉中刺,如同饿狼环伺,时刻觊觎着,准备随时对曹操发动攻击。袁绍、袁术、吕布等诸侯,表面上虽未公然与曹操决裂,维持着微妙的和平表象,但私下里却在紧锣密鼓地暗自谋划,企图联合起来共同对抗曹操,以遏制其势力如燎原之火般进一步膨胀。

王凡深知此事对曹操势力以及整个天下劫运都有着极为深远的影响,当下毫不犹豫地决定即刻与曹操会面,共商未来战略大计。数日后,王凡踏上了前往曹操营帐的路途。一路上,他亲眼目睹了战争给百姓带来的无尽苦难:破败的村庄中,百姓们衣不蔽体,食不果腹;战场上,横七竖八地躺着士兵和平民的尸体,鲜血染红了大地。这一幕幕惨状更加坚定了他协助曹操平定乱世的决心。

抵达曹操营帐时,只见营帐外,士兵们身披厚重坚实的战甲,宛如钢铁卫士。他们手持长枪,神色坚毅,迈着整齐划一的步伐来回巡逻,每一步都踏得坚实有力,彰显出曹操军队严明的军纪与强大的战力。营帐周围戒备森严,岗哨林立,气氛紧张而肃穆。

进入营帐,曹操早已在帐中恭候多时,神情中透露出一丝焦急与期待。见王凡到来,曹操连忙起身,快步迎上前去,脸上洋溢着诚挚的笑容,热情地说道:“王凡先生,久仰大名,如雷贯耳,今日得见,实乃操之荣幸至极。”王凡亦拱手回礼,谦逊地说道:“明公客气了,久闻明公英明神武,心怀天下,凡亦早有与明公共商大计、共赴时艰之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