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藏辑要

道德眞经集注杂说卷上 长六(1 / 1)

道德眞经集注杂说卷上长六

宋鹤林彭耜纂集

太祖征太原驻跸鎭阳闻道士苏澄隐五代

之际屡聘不至召见於行宫澄隐时年八

十太祖问以养生对曰臣之养生不过精

思链炁尔帝王则异於是老子曰我无爲

而民自化我无欲而民自朴无爲无欲凝

神太和昔黄帝唐尧享国永年得此道也

太祖说其言见东都事略隐/逸传及高道传

鸿蒙子张无梦字灵隐好清虚穷老易入华

山与刘海蟾种放结方外友事陈希夷先

生无梦多得微旨乆之入天台山眞宗召

对问以长乆之策无梦曰臣野人也旦於

山中尝诵老子周易而已不知其他也除

着作佐郞固辞还山赐金帛处士号并不

受见高/道传

碧虚子陈景元师事张鸿蒙尝着道德经藏

室纂微篇盖采摭古诸家注疏之精微而

参以其师传授之秘集而成书熙宁中因

召见进呈御笔奬谕又有所注南华经章

句音义凡二十余卷今并入藏见碧虚子/传并纂微

篇序道/藏目録

广川董逌藏书志云唐玄宗旣注老子始改

定章句爲道德经凡言道者类之上卷言

德者类之下卷刻石涡口老子庙中又云

唐道士张道相集注道德经七卷凡三十

家其名存者河上公节解严遵王弼何晏

郭象锺会孙登羊祜鸠摩罗什卢景裕刘

仁会顾懽陶弘景松灵裴处思杜弼张凭

张嗣臧玄静孟安期孟智周窦略宋文明

褚柔刘进喜蔡子晃成玄英车惠弼今考

之新旧唐书艺文志则又有毋丘望之湘

逸其/姓程韶王尚蜀才袁眞释惠严惠琳义

盈梁旷树锺山傅奕杨上善李允愿陈嗣

古任眞子冯郭玄景先生杨上器韩杜梁

武帝梁简文帝贾大隐辟闾仁諝刘仲融

王肃戴诜玄宗卢藏用邢南和冯朝隐白

履忠李播尹知章陆德明陈庭玉陆希声

吴善经孙思邈李含光四十家而道相所

集郭象刘仁会松灵裴处思杜弼张嗣臧

玄静窦略宋文明褚柔刘进喜蔡子晃车

惠弼此十四家不着於志按志称道相集

注四卷而董所收乃有七卷恐後人之所

增也我朝崇宁中再校定道藏经典此书

藏中已不复见其余诸家仅存玄宗河上

公严遵陆希声四注及傅奕所传古本道

德经耳外李约李荣贾清夷各有注说王

顾等奉玄宗命撰所注经疏杜光庭又从

而爲广圣义亦皆唐人并见藏室始知志

所着録犹有未尽惜乎名存而书亡者十

盖八九也

唐相陆希声着道德经传四卷其序略云夫

老氏之术道以爲体名以爲用无爲无不

爲而格于皇极者也杨朱宗老氏之体失

於不及以至於贵身贱物庄周述老氏之

用失於太过故欲絶圣弃智申韩失老氏

之名而弊於苛缴刻急王何失老氏之道

而流於虚无放诞此六子者皆老氏之罪

人也乃爲述传以畅宗旨又云昔伏羲氏

画八卦象万物穷性命之理顺道德之和

老氏先天地本阴阳推性命之极原道德

之奥此与伏羲同其原也文王观太易九

六之动贵刚尚变而要之以中老氏察太

易七八之正致柔守静而统之以大此与

文王通其宗也孔子祖述尧舜宪章文武

导斯民以仁义之教老氏拟议伏羲弥纶

黄帝冒天下以道德之化此与孔子合其

权也此三君子者圣人之极也老氏皆变

而通之反而合之研至变之机探至精之

归斯可谓至神者矣

唐兵部郞李约勉之子也注道德经四卷其

说谓世传此书爲神仙虚无言不知六经

乃黄老之枝叶尔

唐太宗谓傅奕曰佛道玄妙卿独不悟其理

何也奕曰佛是胡中桀黠初正西域渐流

中国皆是模写老庄玄言文饰之耳於百

姓无补於国家有害太宗颇然之临终诫

其子曰老庄玄一之篇周孔六经之说是

爲名教汝宜习之妖胡乱华举时皆惑汝

等勿学也见旧唐书本传

唐宪宗顾宰臣曰神仙之事信乎李藩对曰

神仙之说出於道家道家所宗老子五千

文爲本老子指归与经无异後代好怪之

流假托老子神仙之说故秦始皇汉武帝

二主受惑卒无所得上深然之见旧唐书/宪宗纪

仲长子光字不曜开皇末结庵河渚间守令

谒者辞以瘖人有请道者则书老易二字

示之文中子比之虞仲夷逸云见王绩仲/长先生传

及文中/子注

东皋子王绩字无功兄通隋末大儒也有田

在河渚间仲长子光结庐北渚绩爱其眞

徙与相近常以周易老子庄子置床头他

书罕读也见新唐书/隐逸传

卢鸿一字颢然隐於嵩山开元六年徵至东

都谒见不拜宰相遣通事舍人问其故奏

曰臣闻老君言礼者忠信之薄不足可依

山臣鸿一敢以忠信奉见见旧唐书/隐逸传

贞一先生司马承祯字子微庐天台不出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