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定元年(1161年)冬天,辽阳城里的完颜雍正对着一堆奏折发愁。外面传来消息,海陵王完颜亮在前线被杀,金军将士纷纷倒戈来投奔他。这个被完颜亮逼得差点自杀的宗室亲王,一夜之间成了金朝的新主人。他看着案头完颜亮留下的烂摊子——国库空空,百姓逃亡,南方跟南宋打个没完,北方蒙古部落蠢蠢欲动——叹了口气:"这皇帝,真不是人干的。"
完颜雍刚登基时,满朝文武都是提心吊胆的。毕竟前两任皇帝(金熙宗、海陵王)都是杀人不眨眼的主儿,谁知道这位新皇帝会不会也是个暴君?可完颜雍一上来就干了件让人意外的事:释放所有被海陵王关押的囚犯,给被冤杀的宗室平反,连海陵王的亲信,只要没手上沾血,都留着用。
有个叫张浩的大臣,是海陵王迁都中都的总设计师,按理说该被清算。完颜雍却把他叫来,说:"你建的中都挺好,接着干,帮我修修宫殿。"张浩感动得老泪纵横,后来成了金世宗的得力助手。
更绝的是对待百姓。完颜雍下了道圣旨:"凡是被海陵王强征去打仗的士兵,回家种地,官府给种子;逃亡的百姓回来,免除三年赋税。"这道圣旨一下,逃亡的人跟潮水似的回来了,不到一年,田野里又有了人烟。有个老农牵着牛回村时,对着中都的方向磕头:"这才是好皇帝啊!"
海陵王南征时,金朝跟南宋打得正凶。完颜雍上台后,南宋那边也出了个厉害角色——宋孝宗,一心想收复失地,派张浚带着十万大军北伐,史称"隆兴北伐"。这下完颜雍犯难了:打吧,国库没钱;不打吧,面子上过不去。
他想了个招:派使者去南宋谈判,先说软话:"海陵王是个暴君,我们把他杀了,现在想跟你们好好过日子。"可宋孝宗不答应,非要金朝归还河南失地。两边谈不拢,接着打。结果南宋的北伐军被金军揍得大败,连老将李显忠都差点被俘。
这时候完颜雍反而主动叫停:"行了,别打了。告诉南宋,我们可以称'叔侄之国'(金朝是叔,南宋是侄),岁币减点,地界就按现在的来。"宋孝宗虽然不甘心,但实在打不过,只能答应,这就是"隆兴和议"。
有人骂完颜雍没骨气,他却说:"打仗就是为了让百姓过上好日子,打不赢还硬打,那是傻蛋。"这事儿透着一股子务实——金朝虽然赢了,但再打下去也是两败俱伤,不如见好就收。
金朝到这时候,已经入关几十年了,女真贵族们慢慢染上了汉族的毛病:爱喝酒、好享乐,连骑马射箭都快忘了。完颜雍一看急了,下了道命令:"女真子弟必须学骑射,不准穿汉服,不准说汉话!"他自己带头穿女真传统的皮袍,在宫里开射箭比赛,谁射得差就罚谁。
可他又不傻,知道光靠骑马射箭治不了国。他重用汉族儒生,恢复科举(海陵王时期也搞过,但没坚持),还把《论语》《孟子》翻译成女真文,让女真子弟学习。有个叫徒单镒的女真贵族,因为精通儒家经典,被完颜雍破格提拔成宰相,这在以前是想都不敢想的。
这就有点矛盾了:一边怕被汉化了丢了本民族的根,一边又不得不靠汉文化来治国。完颜雍的办法是"两手抓":在制度上用汉人的,在习俗上保女真的。他说:"学汉人治国,像学他们穿宽袍大袖那样干活不方便;守着女真旧俗不变,又像光膀子种地——得找个平衡。"
海陵王时期,官场乌烟瘴气,送礼受贿成了家常便饭。完颜雍上台后,第一件事就是查贪腐。他规定:"官员受贿一匹布,就打一百大板,受贿十两银子,直接处死。"
有个叫李石的外戚(完颜雍的舅舅),仗着身份收了人家几匹绸缎,被人告到朝廷。完颜雍当着满朝文武的面,把李石骂了个狗血淋头,还罚他俸禄三年。吓得其他官员再也不敢伸手了。
他还发明了个"考察官"制度:每年派使者到各地,查官员的政绩,好的升官,差的降职。有个叫梁肃的使者,到河北查访,回来后弹劾了二十多个贪官,推荐了三十多个清官。完颜雍高兴地说:"就该这样,让好官有活路,坏官没出路。"
经过十几年的折腾,金朝居然慢慢缓过来了。史书上记载,大定年间(1161-1189)"仓廪有余,民物殷富",意思是粮仓堆不下,老百姓家里有吃有穿。有一年山东闹旱灾,完颜雍从山西调了五十万石粮食救济,还派医生去给灾民看病。这在以前的少数民族王朝里,简直是破天荒。
老百姓私下里叫他"小尧舜"——尧舜是上古贤君,这称呼可太抬举他了。完颜雍听说后,反而跟大臣们说:"别叫我小尧舜,我还差得远呢。只要老百姓能吃饱穿暖,我就满足了。"
他自己也确实节俭。皇宫里的家具坏了,修修补补接着用;吃饭就几样家常菜,不准宫里人穿绫罗绸缎。有个大臣拍马屁,说要给他修座豪华宫殿,被他劈头盖脸骂了一顿:"老百姓还有没房子住的,我修宫殿给谁看?"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