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普车在悬崖边的土路上颠簸,陈志远紧抓扶手,看着窗外深不见底的峡谷。这是去往黑崖村的最后一段路,全县最偏远的深度贫困村。副驾驶上的苏晓梅脸色煞白,手里紧攥着呕吐袋。
"去年有个扶贫干部在这条路上翻车了。"司机老张故意压低声音,"找到时都冻硬了......"
转过最后一个急弯,黑崖村突然出现在眼前——二十多间茅草屋像被随意撒在山坳里,土墙上"战天斗地"的标语已经褪色。村口的老槐树下,几个衣衫褴褛的孩子正在分食一个烤土豆。
村支书老孙迎上来,手掌粗糙得像树皮。他带着考察组走访了几户人家,每家的情景都令人揪心:漏风的土屋,发霉的玉米垛,灶台上永远煮着野菜糊糊......
"山上就种点土豆玉米,亩产不到三百斤。"老孙蹲在田埂上,抓了把灰白的土,"去年县里发扶贫羊,没饲料,饿死一半。"
陈志远望向远处的山坡。五月的阳光照在层层梯田上,几株野茶树在风中摇曳。他突然问:"为什么不种茶?"
"以前种过。"老孙摇头,"卖不上价,茶贩子压秤又压价,一斤干茶换不来一斤盐。"
回程路上,苏晓梅突然不晕车了。她趴在车窗上,盯着那些零星的野茶树看了一路。"陈总,"她的眼睛亮得惊人,"那些是原生种茶树,说不定......"
三天后,一支特殊工作队进驻黑崖村:农技站的技术员带着土壤检测仪,秦雪领着医疗队做健康普查,楚明月负责记录村民生活状况。最引人注目的是苏晓梅——她背着一箱试管和试剂,在野茶树旁搭起了简易实验室。
检测结果令人振奋:黑崖村的土壤富含稀有元素,加上高海拔云雾滋养,茶叶中的氨基酸含量是普通茶园的三倍。更惊人的是秦雪的发现——村民普遍长寿,六十岁以上老人占四分之一,而且几乎没有癌症病例。
"可能与土壤中的稀土元素有关。"她小心封装着茶叶样本,"需要进一步检测。"
扶贫方案很快确定:远航集团提供茶苗、技术和保底收购,村民以土地和劳力入股,收益三七分成。签约那天,村委会院里挤满了人,但按手印的只有七户——大多数村民还在观望。
"又是骗人的。"赵老四不知何时出现在人群后面,故意大声说,"种出来谁要?城里人现在都喝咖啡!"
第一年异常艰难。七户村民在苏晓梅指导下开垦了三十亩荒坡。茶苗刚种下就遇春旱,老人们摇头说"活不了"。苏晓梅带着村民从两里外的山洞背水浇灌,肩膀磨得血肉模糊。
技术难题接踵而至。有机种植禁止使用农药,而高山虫害严重。张建军设计了一种太阳能驱虫灯,效果有限。最后还是老孙想起祖辈的土办法——在茶园周围种薄荷和迷迭香,虫害果然减轻。
"科学和土办法结合。"苏晓梅在日记中写道,"这才是真正的扶贫。"
秋去冬来,当第一场雪覆盖茶苗时,观望的村民更确信这项目要黄。赵老四趁机散布谣言,说远航集团要圈地搞旅游,种茶只是幌子。有几个晚上,茶苗被人恶意拔掉十几株,气得老孙带着儿子在茶园守夜。
转机出现在第二年春天。 surviving茶苗抽出嫩绿的新芽,在阳光下晶莹剔透。苏晓梅像对待婴儿般精心呵护,连采摘都用特制的竹剪,一芽一叶,标准统一。
"太讲究了。"老孙的女儿小芳抱怨,"以前我们采茶都是大把撸。"
"所以卖不上价。"苏晓梅耐心解释,"现在我们要做的是顶级有机茶。"
首批干茶出炉时,陈志远特意请来了省茶叶公司的评茶师。白发苍苍的老专家端起玻璃杯,看着嫩芽在热水中舒展,啜了一口后突然瞪大眼睛:"兰花香!这茶有天然兰花香!"
检测报告更加惊人:秦雪送检的样本显示,黑崖茶富含硒、锌等微量元素,尤其是稀土元素镧的含量达到药用标准,具有抗氧化功效。
"健康茶!"陈志远当即拍板,"包装上要印检测报告。"
市场定价让村民们目瞪口呆——每斤干茶八百元,是普通茶的十倍。按分成协议,七户茶农平均每户能分到近万元,相当于他们过去十年的收入总和。
消息传开,全村沸腾。当初观望的村民捶胸顿足,纷纷要求加入。赵老四见状,立刻联系县里的茶贩子,准备在收购时做手脚。
收购当天果然出了乱子。三辆外地货车突然开进村,喇叭喊着"收茶!现结!五百一斤!"——远高于普通茶价,但只有黑崖茶实际价值的一半。
一些村民动摇了。老孙的邻居王婶偷偷卖了两斤,还鼓动其他人:"现钱实在,谁知道远航说话算不算数......"
关键时刻,老孙扛着猎枪站在村口,拦住了想卖茶的村民:"今天谁把茶卖给外人,就别想再要茶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