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的露水打湿了陈志远的裤脚。他蹲在猪圈旁,看着老杨头用木棍搅动饲料槽。那些半大的猪崽拱来拱去,发出欢快的哼唧声。
"再喂一个月就能出栏了。"老杨头的瘸腿支撑着身体,另一只手熟练地撒着玉米面,"现在卖可惜了。"
陈志远点点头。猪市行情他清楚,现在每斤活猪两块一,一个月后能涨到两块五。可老杨头却决定明天就卖——而且是贱卖给镇上的屠宰户。
"差多少?"陈志远突然问。
老杨头的手顿了一下:"啥?"
"饲料钱。"
老杨头的眼神躲闪着。最终,他伸出粗糙的巴掌,五根手指微微颤抖:"五百......就撑过这一个月......"
信用社的门槛比想象中高。陈志远陪着老杨头跑了三家,得到的答复大同小异:没抵押不贷,五百块太少不值得贷,就算贷了手续也得半个月......
"要不......"老杨头在第四家信用社门口蹲下,声音低得几乎听不见,"我去找赵老四借点?"
陈志远心头一紧。赵老四是赵建国的堂弟,专做农村高利贷,月息五分,利滚利。去年清水村有户人家借了两千买种子,还不上债,最后赔了两亩好地。
"再想想办法。"陈志远把老杨头拉起来。
回程的吉普车上,陈志远一直沉默。窗外闪过一个个村庄,偶尔能看到墙上"要想富,少生孩子多种树"的标语。但真正卡住农民脖子的,往往是老杨头这样的小额资金缺口——够不上正规贷款,又不得不借高利贷。
"县信用社主任是不是姓王?"他突然问司机。
"王立军,去年刚从地区调来。"司机补充道,"听说在搞什么改革试点......"
第二天上午,陈志远带着厚厚一叠材料走进县信用社。王主任的办公室简陋得惊人,墙上挂着"服务三农"的横幅,办公桌腿还垫着砖头。
"联保贷款?"王主任推了推眼镜,"孟加拉那个尤努斯搞的模式?"
陈志远点点头,把材料摊在桌上。这是他连夜整理的资料:远航集团扶持的三十家小微企业经营数据,还款记录,连带老杨头这样的潜在需求者名单。
"我们出风险保证金,信用社放贷。"陈志远指着方案要点,"三户联保,互相监督。"
王主任的眼睛越来越亮。当看到陈志远愿意以远航集团账户作为担保时,他猛地拍了下桌子:"干了!就叫'远航-信用联保贷'!"
试点选在清水镇。宣传会那天,村委会大院挤满了人。老王会计念完政策,底下议论纷纷。
"真不要抵押?"一个穿胶鞋的汉子大声问,"我家可就三间土房......"
"三户联保就行。"信用社信贷员解释,"但要是有一户还不上,其他两户得连带......"
人群骚动起来。有人摇头,有人算计,更多人盯着陈志远,想从这个"大老板"脸上看出真假。
老杨头第一个站起来:"我、我和老刘头、张寡妇一组!"他指着身后的两人,"我们三家的猪加起来二十多头......"
现场安静了几秒。接着,又有几户站起来报名。到中午时,十组联保户确定,最大一笔贷款不过八百,最小的只有三百。
赵家的反击来得比预期还快。第二天一早,清水镇唯一的农资店门口贴出告示:"凡借'联保贷'者,本店概不赊销"。更恶毒的是,村里突然流传起谣言:远航贷款是骗局,还不上就要抓去劳改......
"是赵老四散布的。"老王会计晚上偷偷打电话,"他说你们抢了他生意。"
陈志远连夜召集会议。秦雪提议请周雅报道,苏晓梅主张开村民大会澄清,张建军甚至建议带退伍兵去"会会"赵老四......
"不。"陈志远摇头,"我们按计划放款。"
首批三十户贷款在谣言中如期发放。老杨头拿到五百元时,手抖得差点握不住钞票。他直奔农资店,现金买了五包饲料,故意在赵老四眼皮底下扛走。
一个月后,首批生猪出栏。老杨头三家的猪卖了个好价钱,不仅还清贷款,还剩下一笔可观的利润。还款那天,他特意穿了件新中山装,把五百二十元现金(含利息)亲手交给信贷员,引来全村围观。
"利息才二十?"有人不敢相信,"赵老四那儿借五百,一个月得还七十五!"
还款率100%的数据比任何宣传都管用。第二批申请者挤破了信用社门槛,连邻村都有人来打听。赵老四的农资店被迫撤下拒售告示,甚至悄悄降低了赊销利息。
秋收时节,陈志远再次来到清水镇。村里的变化令人惊喜:老杨头翻新了猪圈,张寡妇家买了台二手拖拉机,老刘头的儿子用结余的钱开了个修理铺......
"陈厂长!"老杨头老远就喊,瘸腿跑起来一颠一颠的,"看我家新下的猪崽!"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