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玻璃厂打工记

第85集:物流难题(1 / 1)

刘好仃坐在办公室里,手里拿着一沓订单资料,眉头皱得像是被谁捏了一把。

小张站在旁边,一边敲着计算器一边嘀咕:“欧洲、东南亚、非洲……光是运输路线就得绕地球三圈。”

“不是绕地球,是绕我们厂的仓库。”刘好仃叹了口气,“这些订单发出去没问题,但怎么准时送到客户手上,才是大问题。”

窗外的阳光依旧明媚,玻璃厂的机器轰鸣声此起彼伏。可在这片热闹背后,一个现实的问题正悄悄浮出水面——物流,成了他们走向国际的最大绊脚石。

第一场会议开得像是一次世界地图讲解课。

会议室的白板上贴满了不同国家的地图标记,五颜六色的小纸条上写着各种备注信息:清关流程、关税政策、运输时间……

“法国那边的客户要求两周内到货。”小李指着地图上的一个红点,“但从深圳出发,走海运至少要三周。”

“那能不能空运?”有人问。

“可以是可以,”小李翻了翻手里的资料,“但成本会翻倍,客户那边还不一定愿意承担。”

“非洲那边呢?”

“更头疼,”负责非洲市场的小伙子扶了扶眼镜,“有些订单地址都写得不清不楚,连物流公司都没法确认是不是同一个城市。”

“这不是下单,这是玩猜谜。”有人忍不住吐槽。

刘好仃看着这一屋子愁眉苦脸的年轻人,心里也沉甸甸的。他没说话,只是拿起笔,在白板上画了个圈:“先把问题列出来,再一个个解决。”

于是,大家开始分头行动。有人负责整理所有订单的物流信息,有人联系厂里以前做过出口的老员工请教经验,还有人上网查起了各大国际物流公司的口碑。

忙活了一整天,结果出来了——

第一,物流信息混乱,部分订单地址缺失;

第二,物流公司选择困难,价格和服务参差不齐;

第三,运输流程复杂,涉及多个部门协调。

“这哪是物流难题,简直是全球通关游戏。”小张边说边揉脖子。

刘好仃笑了:“咱们就当打怪升级吧。”

第二天一早,团队就开始筛选物流公司。

电脑屏幕上跳出一串公司名字,像是在参加国际选美大赛。

“这家看起来不错,官网挺专业的。”小李说。

“客服电话打了三次没人接。”小陈摇头。

“这家公司报价低,但评价里有人说他们丢过货。”负责记录的小王补充。

“这家有海外仓,还能提供报关服务。”小张眼睛一亮。

刘好仃听着大家七嘴八舌地讨论,突然打断道:“别只看表面,我们要的是靠谱。”

他亲自拨通了几家公司的电话,问了些专业问题,比如运输时效、保险条款、突发情况处理流程等。

“记住,便宜不一定好,贵也不一定靠谱。”他说,“我们要找的是能一起走得远的伙伴。”

考察小组兵分几路,有的去实地走访,有的通过视频会议了解情况。整整三天,跑断腿、磨破嘴,终于初步筛选出三家意向合作公司。

其中一家物流公司引起了大家注意——他们在深圳有个仓库,设备齐全,还有一批闲置的集装箱车。

“这批车如果能用上,说不定能在旺季时帮我们缓解压力。”考察回来的同事兴奋地说。

刘好仃点点头:“记下来,后面重点谈。”

第四天,物流协调小组正式成立。

刘好仃亲自担任组长,成员包括技术、市场、财务等多个部门的骨干。

“从今天起,我们每天开会汇报进展。”他在会上宣布,“目标只有一个——确保每一单都能按时送达。”

听起来简单,做起来却难如登天。

工厂和物流公司的节奏不一样,一个是生产导向,一个是运输导向,沟通起来总像鸡同鸭讲。

“你们昨天说好的货今天必须发出!”物流公司的人急了。

“我们还在质检,不能为了赶时间影响质量。”工厂这边也不让步。

“海关那边说最近抽查变多了,可能需要提前准备材料。”协调小组成员汇报。

“税务那边又改了申报方式,我们得重新培训人员。”财务部的人也来添堵。

刘好仃坐在中间,听着各方反馈,脑子里飞快地转着。

他拍了拍桌子:“大家先别吵,我们先理清楚每个环节的时间节点,然后明确责任人。”

于是,一张详细的物流流程图出炉了:

生产完成 → 质检 → 包装 → 仓储 → 物流提货 → 报关 → 运输 → 客户签收

每一个步骤都有专人负责,时间精确到半天。

“谁负责哪个环节,出了问题就找谁。”刘好仃语气坚定,“但我们是一个团队,遇到问题第一时间沟通,不是推责任。”

这句话说得轻描淡写,却让大家心头一震。

第六天,事情开始有了转机。

物流流程图贴在墙上,像是一张作战地图。每天早上九点,协调小组准时集合,汇报前一天的工作,安排当天的任务。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