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生之我是大明皇太孙朱雄英

第107章 朝堂大辩论(1 / 1)

苏州的僵局,以一种所有人都始料未及的方式被悄然化解。朱雄英兵不血刃,用一套“阳谋组合拳”,不仅拿下了横山这块风水宝地,更是巧妙地将江南士绅这股最顽固的阻力,转化为了新政的潜在盟友。

然而,当他带着这份胜利的果实回到应天府时,等待他的,却是一场早已蓄势待发,即将席卷整个奉天殿的滔天巨浪。

地方上的“软抵抗”被瓦解,反而激起了京城中枢保守势力的同仇敌忾。他们意识到,这位年轻的皇太孙,其手段之高明,决心之坚定,远超他们的想象。若再不从“国策”与“道统”的根本上将这股“歪风”扼杀,大明这艘航船,就真的要被他带向一条他们完全无法理解的未知航道了。

九月初九,重阳佳节刚过,奉天殿大朝会。

秋日的天空澄澈如洗,金色的阳光透过殿顶的琉璃瓦,将巨大的殿堂照得一片辉煌。然而,殿内的气氛,却比数九寒冬还要冰冷。

议题,直指朱雄英的《军备整饬与武库革新法案》。

率先发难的,依旧是翰林院的“清流”领袖,新科状元解缙。他一身绯色官袍,面如冠玉,神情却无比凝重。他出列叩首,声音清朗,响彻大殿。

“启奏陛下,太孙殿下!臣闻,军工总署已定址苏州。臣冒死再谏,此举……实为与民争利,动摇国本!《盐铁论》有云:‘王者不言多利,诸侯不言多财’。朝廷兴办巨厂,垄断军工,看似能强兵富国,实则是将无数以此为生的民间工匠逼上绝路!京城之内,世代相传的兵器铺、甲胄坊,何止百家?他们一生的技艺,难道就要在这官办大厂的碾压下,化为乌有吗?此非强国,乃是强官府而弱万民!是为第一不妥!”

他话音未落,素来以刚直着称的鸿儒方孝孺,亦是痛心疾首地出列。

“解学士所言,乃民生之忧。而老臣所忧,乃是纲常之乱!”方孝孺的声音带着一丝悲怆,“殿下欲设‘工商管理学堂’,许诺士绅子弟可入学为‘大掌柜’。此乃以利诱士,以商乱儒!我辈读书人,十年寒窗,所学为何?为的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圣贤大道,而非锱铢必较的商贾之术!若士子皆以逐利为荣,弃经义而学算盘,我华夏数千年之文脉,将断于我等之手!此为第二不妥!”

这两人的发言,一个从“民生”,一个从“道统”,精准地打在了朱雄英改革最敏感的两个点上。一时间,殿内文官集团嗡嗡附和,声势浩大。

太子朱标站在御座之侧,看着儿子成为众矢之的,眉宇间满是担忧。他几次想开口,却又不知该如何反驳。因为对方所引据的,都是千百年来颠扑不破的儒家经典。

就在此时,武将队列中,永昌侯蓝玉那洪钟般的声音再次响起。这一次,他的话语中少了几分粗鄙,多了几分深思熟虑的质疑,显然是背后有高人指点。

“陛下,殿下,”蓝玉抱拳道,“文官们说的那些大道理,俺不懂。但俺知道,兵者,国之大事。这军工之事,岂能如此儿戏?殿下要在江南建厂,那里的工匠,可曾见过北境的风沙?可曾听过鞑靼的马刀声?他们造出的刀枪,怕是中看不中用!”

“再者,”他话锋一转,直指核心,“如今我朝军功授田,将领们各有封地,麾下将士多是同乡子弟,同生共死,情同手足。这军械,自然也是各凭本事,力求精良。若将来军械都由官府一个模子刻出来,好坏都一样。那战场之上,奋勇杀敌者与畏缩不前者,功劳如何区分?军心士气,又将如何维系?此举,看似公平,实则是在磨灭我大明将士的血性与荣耀!”

蓝玉这番话,说得极有水平。他将勋贵集团对“军权削弱”的担忧,巧妙地包装成了对“战斗力”和“军心士气”的忧虑,引起了许多旧派将领的共鸣。

一时间,奉天殿上,文臣以“祖制”与“民生”为剑,武将以“军心”与“实效”为盾,竟形成了一个看似牢不可破的包围圈,将朱雄英的改革大计,团团围困。

所有的目光,都聚焦在了那个立于殿中央的少年储君身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