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生之我是大明皇太孙朱雄英

第12章 格物司开衙,广纳天下才(1 / 1)

金陵城南,紫金山余脉环抱之中,有一片沉寂了多年的官地。此地曾是前元朝廷的官窑所在,后因战火废弛。如今,只剩下几座巨大的、被藤蔓缠绕的砖石窑身,如同沉默的巨兽,匍匐在荒草之间。几排倾颓的工房和仓舍,在风中发出吱呀的呻吟。

这里,便是朱雄英为他未来的“格物司”选定的衙址。

“英儿,此地是否太过偏僻荒凉了些?”太子朱标一脚深一脚浅地走在没过脚踝的杂草中,眉头微蹙。他身着常服,少了东宫储君的威仪,多了几分父亲的关切,“城中亦有闲置的衙署,为何偏偏选在此处?”

朱雄英指着远处那几座宏伟的窑炉,眼中闪烁着兴奋的光芒:“父王请看,这几座窑炉,稍加修葺,便可用于冶炼、烧瓷、制玻璃。那些工房,清理出来便是现成的工厂。此地背山面水,既利于排烟泄污,也便于试制火器,不会惊扰城中百姓。最重要的是,”他顿了顿,声音压低了几分,“这里远离朝堂的眼睛,能让我们少去许多不必要的纷扰。”

朱标闻言,心中一叹。他明白儿子的深意。那日朝会之上,文官集团虽被暂时压下,但那一张张铁青的面孔,无声地昭示着他们的抵触与不满。将这“格物司”设在眼皮子底下,无异于将一块鲜肉放在狼群面前,每日都要提防着被撕咬。

“你的思虑,比为父更周全。”朱标欣慰地拍了拍儿子的肩膀,“钱粮之事,你打算如何?虽说皇爷爷准了你动用燕王府的查抄所得,但户部那边,未必会那么痛快。”

“父王放心,儿臣已有计较。”

次日,户部衙门。尚书茹太素看着眼前这位皇太孙亲手拟定的“格物司开办用度清单”,只觉得太阳穴突突直跳。清单上所列,银两倒是其次,仅十万两,对于燕王府那泼天的家财而言,不过是九牛一毛。真正让他头疼的,是后面罗列的一长串实物。

“……查抄燕王府私设兵仗局之精炼焦炭五万斤,上等铁料三万斤,各色铜料一万斤。”

“……所属通州、天津卫名下海船三艘,附全套航海图、牵星板。”

“……其名下苏、杭织造坊内新式织机二十架,并所属全部图纸及熟练匠户十家。”

“……其在景德镇私窑所藏高岭土、釉料秘方,及资深窑工五名。”

这哪里是要钱,这分明是在挖空燕王府数十年经营攒下的技术家底!茹太素擦了擦额头的汗,正想以“国库封存,手续繁杂”为由推脱,却见朱雄英从袖中取出另一份文书。

“茹尚书,这是父王的手令。至于皇爷爷那边,”朱雄英微微一笑,“皇爷爷说了,他只要结果。这过程中的一应便宜行事,皆由东宫裁决。您看,是现在就派人去仓场、港口办理交割,还是需要本宫亲自陪您走一趟?”

话音刚落,一名东宫侍卫不动声色地上前一步,手按在了腰间的刀柄上。茹太素心头一凛,再不敢有丝毫怠慢,连声道:“不敢,不敢!臣即刻办理!保证三日之内,所有钱粮、物料、匠户,全部移交至城南官窑!”

---

资金、场地、物料悉数到位,格物司的骨架,便正式开始搭建。

在一间刚刚被清理出来的宽敞工房里,朱雄英召来了他最信赖的两位干将——张衡与宋应星。工房的地上,还散落着草图和测量用的绳墨,空气中弥漫着尘土与石灰的气息。

“此地,便是我等的开端。”朱雄英没有设座,只是站在这片充满无限可能性的空地上,“衙门的名号,我已经拟定,就叫‘大明皇家格物致知司’,简称‘格物司’。”

他转身看向二人,神情郑重:“今日,我便任命你二人为格物司的首任主官。张衡!”

“臣在!”张衡上前一步,躬身听命。

“你心思缜密,精于算学,善于统筹规划。我命你为格物司‘司正’,官秩正五品。掌管司内一切行政、人事、财计,并主持‘算学所’,专攻数据分析、建模推演,为所有项目提供理论支持。”

张衡心潮澎湃,他没想到太孙殿下竟给予如此重任,甚至许以五品官阶。这已经与六部司官平级,对于一个“匠人衙门”而言,是破天荒的恩宠。他深深一揖:“臣,张衡,领命!必不负殿下所托,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宋应星!”

“臣在!”

“你为人踏实,勤于观察,做事一丝不苟。我命你为格物司‘司丞’,官秩从五品。掌管司内所有项目之研发、实验、记录,并主持‘工学所’与‘农学所’,专责将理论付诸实践,改良器物,增益农桑。”

宋应星同样激动得难以自持,他一生所愿,便是能将天下百工之巧、农桑之利汇集成册,造福万民。如今,太孙殿下给了他一个远超梦想的舞台。他叩首道:“臣,宋应星,领命!愿为殿下走遍山川河海,访尽能工巧匠,开创一代之绝学!”

朱雄英扶起二人,眼中满是信任与期许:“司正、司丞,只是开始。我等要做的,是开万世之先河。记住,在格物司,没有官大学问大,只有达者为先。谁有真才实学,谁就是先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