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三代人

第274章 母女四人(1 / 1)

冬去春来,赶着一个礼拜天,闺女们纷纷回娘家。

“爸,妈。”秀萍抱着儿子邢童,兴冲冲的走进了院子,身后跟着邢荣军,邢荣军的手里,外甥打灯笼,照旧拎着大包小包的吃食。里面都是各种冷冻的海鲜,有罗非鱼,皮皮虾,大闸蟹,大虾等。当然,这些都不是自己买的,都是过年的时候,别人给自己送的。

自己吃不完,从过完年到现在,一连在冰柜里,放了两个多月,这次,顺手给爸妈送来。

马云唐夫妇,赶忙出门迎接,云唐接女婿手里的东西,陈淑芬接闺女手里的孩子,马云唐道:“又是司机送来的啊?”

“嗯,后备箱里还有。”邢荣军道。

说话间,司机小张拎着东西,从后面走了进来,将人和东西,都送下后,又借口有事走了。

见司机走后,马云唐心里过意不去:“荣军啊,别老是让人送下就走,起码得留人家吃饭。”

邢荣军道:“今天,还真是想留他在这吃饭,但他今天,是真有事,得回趟厂里。下午他还得早点回来接我。”

“看来,这段日子,你们盐场里忙啊?礼拜天也不休息?”马云唐拎着东西,跟着闺女,女婿,都回了屋。

“现在国营企业改革改的,日子也不是前几年,那样舒坦了,厂子得自负盈亏。”邢荣军说着,从带的东西里,依次翻找出茶叶,报纸,以及一个崭新的手持收音机:“爸,这是今年的新茶,你尝尝。”

马云唐早已习惯,女婿每年都会给自己送新茶,望着茶叶的铁盒子上,写着西湖龙井四个大字,马云唐面带微笑的点头:“去年冬天,你拿来的铁观音,也刚好快喝完了。”

“还有这些报纸,都是最近的。”邢荣军知道,老丈人平时,就是喜欢喝个茶,看个报,听个收音机,所以厂子里定的当天报纸,他看完了,就给老丈人攒着,一起带过来,将报纸掏出后,又道:“这是秀萍给你买的匣子。”

一旁的陈淑芬,瞅了瞅新买的匣子,不言不语地抱着外孙邢童,回到了里屋,连忙给外孙拿些小零食,例如脆花糖,自己崩的爆米花等。

前几天,老两口因为一点小事,又吵架拌嘴起来,陈淑芬一气之下,将马云唐听广播的匣子,给摔碎了。马云唐便给二闺女打电话诉苦,这不,你摔了旧的,新的又给送来了。

一进屋,秀萍就审问爸爸:“爸,你怎么又跟我妈打架,从我们小时候,你们就打,就天天的闹,现在,我们都成家了,我们都有孩子了,你说,你和我妈,怎么还吵还闹呢?”

如今的二闺女,嫁了好老公,有钱有势,说话自然是硬气,马云唐吃人嘴短,拿人手短,自然不敢多言语,只是小声道:“你娘,不懂我。”

“懂你,谁懂你?”秀萍气势汹汹:“你每天过的跟神仙似的,谁懂你?新匣子给你买来了,但我跟你说好了,你要是再跟我妈吵,不用我妈,我就把它给摔了。以后,你再也别想听匣子。”

一旁的陈淑芬,不言不语,闺女跟妈自然是一条心,但也不偏袒那个老顽固。

说话间,秀峦骑着自行车,前面带着小的,后面驮着大的,载着刘旭和刘靖,也赶到了爸妈家。只是秀峦可不像是秀萍,每次来爸妈家,都会大包小包,给爸妈送东西。她能送的,只有自己,一颗常回家看看的心。

因为送吃的,喝的,爸妈家里并不缺,甚至比自己家还要多,还要丰富。再有就是,秀峦过日子节俭,根本就舍不得花钱买东西,久而久之,也就慢慢形成了,回娘家不怎么带东西的习惯。

不带东西,并不意味着不疼自己的爸妈,这话,得放到后面说。

大闺女领着俩孩子,进了屋,这才缓解了屋子里,二闺女审问老父亲的尴尬。刘旭是个机灵鬼,纠集着表姐马菲,表弟邢童,以及小跟屁虫刘靖,一起缠在姥爷的身边:“姥爷,你给我们做个灯笼吧,我们要灯笼。”

几个小孩蹦蹦跳跳:“姥爷,给我们做灯笼。”

“好,好,好。”马云唐借坡下驴,带着孙子孙女,以及外孙和外孙女们,走到了院子里。他先是找了一些高粱杆的细条,又领着四孩子,进了西屋。在工具箱里,马云唐依次找出小刀,剪刀,细铁丝,几节蜡烛,以及看完的旧报纸等,接着,又开始打浆糊,给孩子们做灯笼。

马云唐也是心灵手巧的人,这一点,倒是秀峦深得自己的真传。因此每次外孙们聚到自己家,他就笑呵呵的给孩子们,不是做灯笼,就是糊纸风筝。

几个孩子都纷纷上了炕,趴在炕上,像是几只小家雀,盯着姥爷那双,会变戏法似的手。

邢荣军依旧充当厨师,在外屋的厨房里,蒸煮螃蟹,皮皮虾之类的海鲜。秀峦和陈淑芬,帮了会忙,又被秀萍拉着,进了屋:“哎呀,不用帮忙,在家也是他干,邢荣军最会捣鼓吃的了。”

邢荣军笑呵呵的道:“你们都回屋吧,陪妈说说话,都弄的差不多了,剩下的,我自己弄就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