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着随身空间重生70年代

第246章 布衣间的希望萌芽(1 / 1)

茶摊简陋的窗户纸透着橘红的夕照,映照着灰尘在光线中飞舞。安顿好钱沐风在茶摊后面的小院住下后,江奔宇对覃龙一招手:“走,我们回村!”

此时正值黄昏,三乡镇的轮廓在落日的余晖中变得柔和而清晰。白日的喧嚣正在退去,街道上行人是下班归来的工人为主,摆摊买卖的摊主也在收拾东西,赶集的人也趁着最后的夕阳,往家的方向赶去,归巢的鸟雀在屋檐上聒噪。通往古乡村的土路被西斜的太阳拉长了树影,小径两侧的野草染上了一层温暖的金边。两人踩着自行车,车轮压过地上斑驳的光影,踏上了归途。

到了村口那棵枝繁叶茂的老榕树下,夕阳透过枝叶洒下点点光斑。不远处的村庄已经升起了几缕袅袅的炊烟。

“龙哥,”江奔宇停下脚步,指着村庄的方向,“你去找村长李志一下,现在是饭点,他应该在屋里。把制衣的事跟他,探探口风,摸个底细。这事成不成,他这关最关键。我先回去把我媳妇和许姐叫来,问问她们的意思。”

“好嘞!”覃龙应得干脆利落,毫不拖沓,魁梧的身影立刻骑车拐上了通往村长家的岔路,车轮如飞。

江奔宇则加大力度,速度飞快,沿着那条被拉长了树影的熟悉小径,径直向村尾自家那间熟悉的牛棚房走去。

推开吱呀作响的院子木板门,昏黄的光线照射在院子里,还有一股淡淡的饭食香气,混杂着牛棚特有的草料土腥味涌了出来。

随后走进屋,屋内的光线比外面暗沉许多,只有西面土墙上一个糊着油纸的小窗户,透进几缕残留的、带着暖色调的夕阳余晖,正好投在土炕边。秦嫣凤正就着那仅存的亮光,低着头,手里飞快而娴熟地飞针走线,显然在缝补着什么。听到开门声,她抬起温婉的脸庞,柔和的目光中带着询问。在屋角暗一点的地方,许琪正就着一个小板凳择着野菜,看到江奔宇,也停下手中的活计。

“凤儿,许姐,”江奔宇的声音带着晚归的微喘和一丝急迫,“先停停手,有要紧事商量。”

许琪麻利地放下手里的菜,顺手在围裙上擦了擦:“小宇?刚回来?什么事这么着急,火烧眉毛似的?”

秦嫣凤放下手中的针线,秀气的眉宇间带着疑惑和关切。

江奔宇走到炕边的小桌旁,抓起桌上的粗陶水壶,也顾不上倒碗里,对着壶嘴灌了几大口温热的茶水,喉咙的干渴稍解。他放下水壶,脸庞在昏暗的斜阳光线里轮廓分明,目光扫过两位亲人:

“是这样,”他的声音不高,却分量十足,清晰地盖过了屋外隐约传来的几声鸟鸣,“眼看收入就那样,村里人兜里都干净。光靠土里刨,海里捞的,一年也剩不下几个活钱。我今儿跟城里来的钱哥仔细合计过了。” 他顿了顿,看着她们专注的眼睛,“我想……让你们领头,把村里针线活好的组织起来,就在各家或者凑一块儿,做些规整耐穿的衣裳,做好了我想法子拿去卖钱!你们……觉得这行当能不能做?” 黄昏时分提出这样关乎生计的大计,气氛显得既温暖又凝重。

“做衣裳去卖?”许琪反应极快,眼睛一亮,但随即眉头又拧紧了,“小宇,这……这真行得通?咱乡下人做的粗布衣裳,卖给谁?城里人能看上眼?”语气里夹杂着渴望与巨大的怀疑。

秦嫣凤没有说话,但那双清澈的眼眸里忧色更浓。她纤细的手指下意识地绞着衣角,轻声道:“小宇……这……这年头,私人做东西卖……会不会被人举报?说咱是搞资本主义?万一……那可不是小事啊。” 她的声音在暮色中显得格外轻柔,却精准地点出了这个年代最普遍的恐惧。

江奔宇看着妻子担忧的样子,心中涌起柔情,目光却越发坚定:“这一层先别忧心。我们不张扬,就在家里,或者几户人家凑一起干活,不用外人,算不上雇工剥削。顶多你和许姐,再寻几个手艺牢靠、嘴巴严实的婶子大娘搭手。跟公社的缝纫社不一样,咱们悄悄的。样式尺码也定好规矩,就做四种大众尺寸:中码,大码,一个加大(XL),两个加大(XXL)。这就囊括大多数人了。谁要搞特殊量身定做,行,但得加钱!”他思路清晰,条理分明,显然深思熟虑过很久。

“法子听起来倒是可行……”许琪若有所思地点点头,似乎在盘算收益,眉头却未舒展,“可做出来只是第一步,顶要命的是往哪卖!小宇,你路子到底咋样?衣裳往哪儿销?这才是要命的坎儿!”直指核心问题。

江奔宇嘴角微扬,暮色中笑容带着笃定:“这点你们更放宽心。我有门路。零散卖一些,更主要是能成批地出货。具体怎么操作……为了稳妥,也是为了这事顺利办成,眼下还不能跟你们说得太细。”他留了必要的余地。

听到“批发出货”,许琪眼神亮了亮,但仍忍不住追问:“那阿龙知道不?他晓得这销路门道吗?”潜意识里觉得这大事绕不开覃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