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军医穿越东汉救世

第213章 新政落地·星火燎原(1 / 1)

徐州的三月,天朗气清。曾经一下雨便泥泞不堪、车马深陷的官道,如今已被一条笔直、宽阔、平整得令人难以置信的“灰龙”所取代。这便是以星火堂秘法烧制的水泥铺就的帝国新脉。路面呈现一种沉着的青灰色,坚硬如铁,在春日煦暖的阳光下泛着冷硬而内敛的光泽。车轮碾过,不再有往日的颠簸呻吟,只发出一种低沉、均匀、令人心安的沙沙声,仿佛大地沉稳的脉搏。

驿道两旁,新栽的白杨树苗已抽出嫩绿的叶芽,笔直的行列如同新立的卫兵,沿着灰龙延伸向视野尽头。每相隔一里,便竖着一根新漆的朱红木桩路标,上面用醒目的白漆书写着清晰的里程和方向指示。官道,不再是吞噬旅人精力的畏途,而成了一条坚实可靠的纽带。

此刻,靠近一处岔路口的路边,一个须发花白、满脸深刻沟壑的老农王豁子,正佝偻着腰蹲在坚硬冰冷的水泥路沿上。他粗糙如树皮的大手,紧紧攥着孙子王小石滚烫的小手。孩子约莫七八岁,小脸烧得通红,嘴唇干裂起皮,蜷缩在爷爷铺开的旧麻布上,呼吸急促而灼热,时不时发出几声难受的呓语。

“大夫…大夫,求您再给看看…” 王豁子的声音带着浓重的乡音和几乎要哭出来的哀求,浑浊的眼睛巴巴地望着面前一位身穿青布短衫、背着藤编药箱的年轻医官。医官胸前的补子上,清晰地绣着一个古朴的“惠”字——这是惠民药局的标志。

医官姓孙,正是数月前在首阳惠民局被陈家爪牙堵门的那位孙邈。此刻他神情专注,额角渗着细汗,正小心翼翼地从药箱里取出一个扁平的檀木针盒。打开盒盖,里面整齐排列着数十枚银针,长短粗细不一,在阳光下闪烁着清冷的光泽。最为奇特的是,其中几根稍粗些的银针,尾部并非实心,而是精巧地镂空,形成细小的腔室。

“老丈莫慌,” 孙邈声音温和,带着安抚人心的力量,他迅速选定了一根尾端中空的银针,手指捻动间,又从药箱内取出一个小小的瓷瓶。他拔开瓶塞,一股极其浓郁、带着微苦清香的药气瞬间弥漫开来。只见他用一根细如牛毛的银签,蘸取了瓶内些许淡金色的粉末,极其小心地将其填入了选好的那枚银针尾部的空腔之中,动作迅捷而精准。

“此乃星火堂秘制的‘清风散’,专克高热惊风。” 孙邈低声解释,同时手指如电,认准了王小石虎口处的“合谷穴”,以及颈后“大椎穴”。针尖沾了少许烈酒,在孙邈沉稳的手指捻转下,带着那一点秘制药散,瞬间刺入穴位!

王小石身体猛地一抽,发出一声短促的哭叫。王豁子心都揪紧了,死死抓着孙邈的衣角。

然而,几乎是针入的同时,一股难以言喻的清凉感,如同细小的溪流,顺着那中空的针尾,随着孙邈精妙的捻转提插手法,丝丝缕缕地渗入了王小石的穴位深处!这清凉感并非仅仅停留在皮肉,而是迅速扩散开来,仿佛在灼热的身体内部投下了一块寒冰。王小石急促滚烫的呼吸,竟以肉眼可见的速度平缓下来,紧锁的眉头也微微舒展,虽未清醒,但那痛苦的呓语却停止了!

“神…神了!” 王豁子看得目瞪口呆,粗糙的手指颤抖着想去摸摸孙子的额头,又怕惊扰了医官施针。

孙邈全神贯注,手下毫不停歇,又在孩子脚心的“涌泉穴”刺入一枚同样装有药粉的银针。三针下去,不到半盏茶的功夫,王小石脸上的潮红竟褪去了不少,触手的温度也明显降了下来,竟沉沉地睡了过去,呼吸变得均匀绵长。

孙邈这才长长舒了一口气,小心翼翼地将银针一一拔出收好,又用干净的布巾蘸了清水,轻轻擦拭孩子额头的汗珠。

“热暂时退了,但病根未除。” 孙邈收拾着针具,对如释重负又感激涕零的王豁子叮嘱道,“老哥,顺着道旁这些白杨树一直走,” 他抬手指向驿道旁醒目的路标,“往东十里,就是彭城郡新设的惠民药局!那里有坐堂的良医,有充足的平价药材。你赶紧带娃儿过去,抓几副汤药,好生调理几日,切莫耽搁!”

“谢…谢神医!谢青天大老爷!” 王豁子扑通一声跪在坚硬的水泥地上,对着孙邈和那路标方向连连磕头,语无伦次。这官道,这路标,这神奇的针药,这十里外就能救命的地方…过去想都不敢想!他手忙脚乱地背起依旧昏睡但已不再滚烫的孙子,用麻绳紧紧缚在背上,迈开因激动而有些踉跄的步子,就要沿着那笔直的白杨树列,奔向十里外的希望。

就在这时——

“嗡…嗡…”

一种极其低沉、如同闷雷贴着地面滚过的震颤感,毫无征兆地从水泥官道深处传来!那震动并非剧烈,却带着一种令人心悸的穿透力,仿佛大地深处有巨兽在缓缓苏醒,水泥路面细小的砂砾都在微微跳动!

王豁子和孙邈同时惊愕地抬头,循声望去。

只见驿道西面,视线尽头的地平线上,一道黑色的细线如同涨潮般急速涌来!速度快得超乎想象!眨眼间,那黑线便已清晰——那是骑兵!一支规模庞大、队列异常整齐的轻骑兵!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