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军医穿越东汉救世

第167章 燎原之势(1 / 1)

五丈原的秋风掠过新修的祠堂,檐角铜铃发出清越的声响。姜维踩着晨露来到诸葛亮墓前时,发现青石供桌上已经摆满了新鲜的瓜果。最引人注目的是一束金黄的稻穗,穗粒饱满,用红绳仔细捆扎着,旁边还放着个粗陶酒壶。

"这是..."

"回大将军,"守墓的老兵躬身道,"是山下的张老汉天没亮就送来的。说今年新收的稻子,一定要让丞相先尝尝。"

姜维蹲下身,指尖轻触稻穗。谷粒坚硬的质感让他想起建兴十二年,最后一次随丞相北伐时,在卤城见到的那种改良稻种。当时诸葛亮抚着稻穗对他说:"伯约,若是天下太平,让蜀地百姓都种上这样的好稻子..."

"丞相,您看到了吗?"姜维将怀中带来的线装书轻轻放在墓前,"这是刚刊印的《武侯集注》,蒋公亲自作的序。"

书页在风中微微翻动,露出扉页上蒋毅遒劲的字迹:"诸葛孔明之才,可比伊吕;其志,可昭日月..."

忽然,一阵清脆的铃铛声由远及近。姜维回头,看见十几个总角孩童排着整齐的队伍走来,每人腰间都挂着个小布袋,在晨光中一晃一晃地发亮。领头的女童约莫七八岁,扎着两个羊角辫,手里小心翼翼地捧着个竹筒。

"先生!"姜维接过竹筒,掀开盖子,一股熟悉的甜香扑面而来。"这是..."

"我阿娘做的醪糟!"女童骄傲地挺起胸膛,"用的是丞相教的方法,加了茱萸和蜂蜜!"

姜维的手微微发抖。他记得丞相晚年最爱的就是这一口甜酒,说是能提神醒脑。正要开口,忽然注意到队伍末尾跟着个佝偻的身影。那老人拄着曲辕犁,犁头上系着的红绸已经褪色,却洗得干干净净。

"老丈是..."

老人颤巍巍地跪下,从怀中掏出个布包。层层打开后,露出一穗保存完好的干稻穗。"建兴十二年秋,丞相北伐前,亲手给小老儿的..."老人粗糙的手指抚过干枯的稻秆,"说等天下太平了,要让蜀地都种上这样的好稻子..."

姜维突然觉得眼眶发热。他扶起老人,发现对方腰间还别着本破旧的《蜀中农事纪要》——那是诸葛亮在汉中屯田时编写的农书。

"现在村里都用上水车了,"老人指着远处新建的灌溉渠,浑浊的眼中闪着光,"娃娃们都在学堂念书,学丞相教过的节气歌..."

#

长江的晨雾还未散尽,甘宁已经站在楼船甲板上眺望。江州新城的水泥码头在朝阳下泛着青灰色的光泽,数十艘货船正在有序靠岸。最引人注目的是三艘插着青龙旗的楼船,甲板上挤满了身着葛衣的年轻人。

"将军!第三批匠学弟子到了!"副将兴奋地指着船队,"这次有三十多人是从交州选来的冶铁好手!"

甘宁捋着胡须,目光扫过那些朝气蓬勃的面孔。他注意到有个清瘦少年正趴在船舷边,目不转睛地盯着岸上正在运转的水力纺车。

"小子,看什么呢?"甘宁故意板着脸问。

少年吓了一跳,随即眼睛发亮:"将军!那纺车是不是改进了武侯的木人机关?齿轮组看着比《武侯遗械图》上画的更精巧!"

甘宁大笑,解下腰间酒囊扔过去:"好眼力!那是荆州来的黄匠师和蜀地老师傅一起改良的。"他指向远处冒着青烟的工坊,"蒋公有令:凡能完善武侯遗制的,重赏!"

少年接过酒囊,突然郑重其事地跪下:"学生不要赏金!只求能去五丈原,看看丞相当年屯田的遗址!"

江风突然变得温柔。甘宁想起二十年前,那个在长江上与自己纵论天下的卧龙先生。他转身对副将道:"准备快马,送这小子去汉中。顺便..."他顿了顿,从怀中掏出个油纸包,"把我珍藏的建安茶给丞相带去。"

副将疑惑道:"将军,丞相已经..."

"我知道。"甘宁望向五丈原的方向,声音突然轻了下来,"但他一定看得见。"

####

武侯祠的柏树在秋阳下投下斑驳的影子。庞统坐在回廊下,面前摆着数百份特殊的考卷。每份答卷正面是工整的《出师表》默写,背面则是各式各样的水利图和器械图。

"这份有意思,"庞统举起一张图纸,上面画着改良过的水磨,"将水力与碾米结合,倒是解决了山区运输难题。"

身旁的徐庶凑过来看:"这学子还标注了'参考武侯木牛流马传动原理'..."他突然压低声音,"士元,这样真的合适吗?科举取士考这些..."

庞统晃了晃手中密旨,绢帛上蒋毅的朱印格外醒目:"陛下明令:'益州官员,需通圣贤之道,更需知民生之艰'。"他指向祠外广场,那里正在举办农具展览,"你看那些荆州来的工匠,不也在向蜀地老农请教梯田种植?"

正说着,一阵清脆的金属碰撞声传来。只见十几个少年推着辆奇怪的独轮车走来,车上装着改良过的犁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