孝平皇帝元始四年(公元4年,甲子年)
春天正月,在郊外祭祀高祖,让他配享上天;在宗庙祭祀孝文皇帝,让他配享上帝。把殷绍嘉公改称为宋公,周承休公改称为郑公。
下诏书说:“妇女如果不是自身犯法,男子年龄在八十岁以上、七岁以下,家中不是犯了大逆不道、诏书指名追捕的罪,其他情况都不得拘禁;如果需要查验情况,就直接进行询问。将此定为法令!”
二月丁未日,派大司徒马宫、大司空甄丰等人,带着皇帝的车驾仪仗,到安汉公府第迎接皇后,给皇后授予玺印绶带,然后进入未央宫。接着大赦天下。
派太仆王恽等八人,每人配备副手,持符节,分别到全国各地巡视,考察民间风俗。
夏天,太保王舜等官员以及上书的吏民八千多人,都请求按照陈崇之前说的那样,给安汉公增加赏赐。奏章交给有关部门,有关部门建议:“给安汉公增加新息、召陵两个县,以及黄邮聚、新野的田地作为封邑;采用伊尹、周公的称号,加封安汉公为宰衡,地位在三公之上,三公向他汇报事情要自称‘敢言之’;赐给安汉公的太夫人称号为功显君;封安汉公的两个儿子,王安为褒新侯,王临为赏都侯;把皇后的聘礼增加三千七百万,加上之前的一共达到一万万,以此彰显大礼;太后到前殿亲自进行封拜,安汉公在前面拜谢,两个儿子在后面拜谢,就像周公当时的旧例一样。”王莽磕头推辞,呈上奏章说:“我只希望接受给母亲的封号,退还王安、王临的印信绶带以及爵位、封邑。”这件事又交下去讨论,太师孔光等人都说:“赏赐远远不足以报答安汉公的功劳。谦逊辞让,这是安汉公一贯的作风,但这次终究不能听从他的推辞。忠臣为了成全主上的大义,也应该委屈自己。应该派大司徒、大司空持符节,按照诏令让安汉公赶紧上任处理事务,同时诏令尚书不要再接受安汉公的辞让奏章。”皇帝批准了这个建议。王莽这才出来处理政事,只是减少了召陵、黄邮、新野的部分田地。
王莽又把增加的皇后聘礼中的一千万钱,送给太后身边侍奉的人。王莽虽然独揽大权,但他为了讨好迷惑太后,甚至对太后身边的侍从宫女,也是用尽各种方法讨好,送的贿赂钱财数以千万计。他奏请尊太后的姐妹都为君,赐予她们汤沐邑。因此太后身边的人从早到晚都在称赞王莽。王莽知道太后身为女子,厌烦久居深宫,就想让太后娱乐,从而换取太后对他权力的支持。于是安排太后一年四季乘车到京城四郊巡视,慰问孤老、寡妇和贞妇,每到所属的县,就施予恩惠,赏赐百姓钱财、布帛、牛肉和酒,每年都这样。太后身边一个玩耍的小孩生病了,住在宫外,王莽还亲自去探望。他就是这样想尽办法讨太后欢心。
太保王舜上奏说:“天下人听说安汉公不接受千乘之国的封地,推辞万金的聘礼,无不受到感化。蜀郡男子路建等人停止诉讼,惭愧地退了回去,就算是周文王让虞国、芮国息讼,也不过如此!应该把这件事通告天下。”皇帝批准了这个奏请。这之后孔光更加害怕,坚决称病辞去官职。太后下诏说:“太师不用上朝,十天进宫一次处理事务,宫中为你设置坐几和手杖,赏赐十七种食物,然后回家,属官依旧履行职责。”
王莽上奏要兴建明堂、辟雍、灵台,为学者建造一万间房舍,规模非常宏大。还设立《乐经》博士;增加博士名额,每一经都设五名博士。征召天下精通一门技艺、能教授十一人以上的人,以及那些有散失的礼仪、古代典籍、懂得天文、图谶、钟律、月令、兵法、史篇文字,并能通晓其含义的人,都到公车署。他网罗天下有特殊才能的人,前后来了上千人,让他们在朝廷中记录并讲述自己的学说,想要借此纠正错误的说法,统一不同的见解。
又征召了上百名能治理黄河的人,他们提出的办法各不相同。长水校尉平陵人关并说:“黄河决口通常在平原、东郡一带,那里地势低,土质疏松。听说大禹治水的时候,本来就把这地方空出来,水大的时候就让它泛滥,水少的时候就会慢慢自行流走,虽然有时改道,但始终没离开这一片。上古的情况难以知晓,就近观察秦汉以来,黄河在曹、卫之地决口,南北距离不过一百八十里。可以把这地方空出来,不要建造官亭和民房就行。”御史临淮人韩牧认为:“可以大概在《禹贡》记载的九河的地方开河道,就算不能恢复九条河,开四五条,应该也有好处。”大司空掾王横说:“黄河流入渤海的地方,比韩牧想开河道的地方地势高。以前有一次连着下雨,刮东北风,海水往西南倒灌,淹没了几百里,九河的地方已经逐渐被海水淹没。大禹疏通黄河,本来是顺着西山,往东北方向流去。《周谱》说:‘周定王五年,黄河改道。’那么现在黄河的河道不是大禹所开凿的。而且秦朝攻打魏国时,决开黄河水灌魏国都城,决口的地方就变大了,没办法再堵住。应该迁移到地势平坦完整的地方,重新开辟河道,让黄河顺着西山山脚,沿着高地向东北流入大海,这样就不会有水灾了。”司空掾沛国人桓谭负责审议这些建议,他对甄丰说:“这几种说法,肯定有一个是对的;应该详细考察验证,都能预先判断出来。确定方案后再行动,费用不过几亿,还能让那些没有产业、游手好闲的百姓有事可做。让他们待着没事做和让他们服役,同样都要穿衣吃饭,由官府提供衣食,让他们为治水干活,这是两全其美的事,对上可以继承大禹的功业,对下能消除百姓的祸患。”当时王莽只是推崇这些不切实际的言论,却没有真正去施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