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局上海滩:我以商道破危局

第153章 风雨同舟,破局之始(1 / 1)

晨光未透时,福兴里最深处的"云隐茶寮"已熄了门灯,青砖墙缝里的夜露还未干,竹帘后飘出若有若无的茉莉香。

顾承砚立在二楼雅间窗前,望着巷口转过三道弯,最先出现的是四川丝厂的林老板——青布短打,裤脚还沾着郫县豆瓣酱的暗红渍,手里提的竹篮沉甸甸压得胳膊弯着。

"顾少东家。"林老板跨进门槛时哈出白气,竹篮往桌上一放,"我带了新烘的蒙顶甘露,比上海的茶浓。"他搓着冻红的手,目光扫过墙上未卷起的《迁厂路线图》,喉结动了动,没急着落座。

第二拨是湖北纱厂的陈厂长,西装搭在臂弯,领口露出半枚汉口商会的铜徽章。

他摘下呢子帽,帽檐还凝着霜,冲顾承砚点头时,目光在苏若雪捧着的茶盏上顿了顿——那是她特意备的粗陶杯,杯壁刻着"共饮"二字。

"顾先生。"陈厂长的声音带着长江水的浑厚,"昨儿在码头上,日本商社的人堵着我问迁厂计划,说'大东亚共荣'能给三倍订单。"他扯松领带,指节捏得发白,"我把茶盏砸他们脚边了。"

最后进门的是湖南火柴厂的周经理,夹着个油布包,指节因长期握火柴梗而泛着淡茧。

他关紧门,先掏出手帕擦了擦桌椅,才从油布里取出个铜烟盒:"顾先生,我信你。

可咱们这些做小本的,最怕的不是日本人的枪——是自己人捅刀子。"

苏若雪端着茶盘的手微顿。

她注意到周经理说"自己人"时,指甲深深掐进掌心,腕间银镯碰出细碎的响。

顾承砚却笑了,从袖中抽出叠纸推过去:"周经理,这是我让人查的——湖南去年被日商收购的三家火柴厂,账上都多了笔'慈善捐款'。"他指尖敲了敲纸页,"可咱们要做的,是让这笔钱,变成能买粮食、买机器的硬通货。"

林老板猛地直起腰,粗粝的手指掀开纸页,见第一行写着"战时经济互助联盟"。

陈厂长凑过来看,镜片上蒙了层雾气:"资源共享?

风险共担?"

"对。"顾承砚走到地图前,指尖划过宜昌到宝鸡的红线,"日本人要断咱们的工业血脉,可咱们把丝厂、纱厂、火柴厂拧成一股绳——丝厂的废丝能给纱厂做原料,纱厂的边角料能给火柴厂做包装纸。"他转身时,晨光恰好漫过窗棂,在他眉骨投下锋利的影,"更要紧的是,咱们得有自己的'钱'。"

苏若雪放下茶盘,从怀里摸出个牛皮纸包。

她展开时,宣纸窸窣作响:"这是临时货币流通方案。

联盟设银元储备池,每家企业按规模存银元,再按比例发'互助券'。"她指着纸上画的算盘图,"拿互助券能在联盟内换棉纱、换蚕丝、换火柴——比法币实在,比日元硬气。"

周经理的烟盒"当啷"掉在桌上。

他抓起纸页,老花镜滑到鼻尖:"还有诚信审查条款?"

"对。"苏若雪的声音温软却笃定,"入盟前查三代账,查跟日商、汉奸的往来。

要是查出来......"她抬眼看向顾承砚,后者接了话:"就请他喝杯茶,把吃进去的吐出来。"

满室寂静。

林老板突然拍桌,震得茶盏跳起来:"顾少东家,我林老三没读过书,但知道'抱团'俩字怎么写!"陈厂长推了推眼镜,镜片后的目光发亮:"我汉口的仓库,分一半给联盟用。"周经理捡起烟盒,往顾承砚手里塞了枚火柴:"这是我新制的安全火柴,等联盟成了,我给每家厂送十箱。"

窗外的黄桷树被风刮得沙沙响。

顾承砚望着满桌发亮的眼睛,喉间发紧——前世课堂上背过的"实业救国"四个字,此刻重得像块烧红的铁,烙在他心口。

苏若雪悄悄攥住他垂在桌下的手,掌心的温度透过银镯传来,像团小小的火。

散会时已近正午。

顾承砚站在楼梯口送客,目光扫过林老板怀里的竹篮——刚才他偷偷掀开看了眼,底下压着半袋碎银,是林老板说的"首批银元储备"。

苏若雪抱着一摞章程跟在他身后,发顶的碎发被穿堂风吹得翘起,像株倔强的草。

"顾郎。"她突然停步,指尖点了点怀里的账本,"华丰纱厂这个月的进项......"

顾承砚的脚步顿住。

他接过账本,目光扫过"棉纱销售"那一栏,数字整齐得反常——正常厂子总会有几单零头,可华丰的账上,每笔都是五百、一千的整数。

他翻到背面,看到上个月的运费记录,瞳孔微缩:"去宁波的船,怎么用了日本'大和株式会社'的货轮?"

苏若雪从袖中摸出个小本子,上面记着今早从商会调的票据:"我比对过华丰前三年的账,今年三月起,每月十五都有笔'海外捐赠'进账。"她的指尖划过某个数字,"数额刚好能补上他们买机器的缺口。"

顾承砚把账本合上,指节捏得泛白。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