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首语
【画面:1958 年 9 月的江西兴国山区,36 岁的1958 年 8 月的《铀矿通信调研报告》,"矿石数据传输延迟率 40%,加密空白区达 70%" 的红笔标注被山雨洇开,纸页边缘贴着盖革计数器的改装草图,陈恒的钢笔在 "手摇发电机故障率 65%" 的记录旁画下重重的问号。他的蓝布工装口袋里露出半截从矿场捡来的废铁丝,与背包里的 "57 型" 密码机零件在泥泞山路上碰撞,远处矿井的灯光在雨雾中闪烁,如同等待破译的莫尔斯电码。字幕浮现:当 "全民办铀矿" 的号角响彻群山,潮湿的矿井巷道与陡峭的运输栈道成为新的战场。陈恒团队背着盖革计数器和算盘走进云雾深处,在矿石的放射性辉光与发电机的油烟气中寻找通信方案 —— 那些被苔藓覆盖的竹筒传信点、在坑道里噼啪作响的自制发报机、用矿石粉末调制的显影液写下的加密代码,终将在历史的工业通信史上,成为中国从 "人力运输" 迈向 "土法通信" 的第一组攻坚坐标。】
1958 年 9 月 15 日,兴国县茶岭铀矿的坑道里,陈恒的胶鞋在湿滑的木板路上打滑,手中的盖革计数器突然发出急促的嘀嗒声 —— 这是三天来第 17 次数据传输中断。27 岁的矿通信员小李举着浸满雨水的纸条,上面的放射性数据已被洇成模糊的蓝斑:"陈处长,昨天的矿车翻了," 他指着纸条上晕开的墨迹,"马帮说再过半个月,山道就要被泥石流封死。" 陈恒的手指划过纸条上的 "铀 - 235 含量 3.7%",这个数字如果延误,可能导致整个矿区的开采计划偏差。
一、坑道深处的通信盲区
矿部的临时指挥所里,七盏煤油灯在风雨中明灭,老赵正在修理第 5 台罢工的手摇发电机。"齿轮轴被矿尘卡死了," 他敲着沾满铀粉的轴承,"比当年在朝鲜修美军电台还难。" 理论组的李工摊开矿区地形图,37 个矿井分布在海拔 800-1500 米的山坳里,"传统明码通信容易泄露," 他指着地图上的红色盲区,"而我们的密码机在 300 米以上的坑道里收不到信号。"
陈恒盯着墙角的竹筒传信系统 —— 那是矿工用毛竹制作的管道通信,却在潮湿环境中出现 30% 的信息丢失。突然想起 1953 年在朝鲜用弹壳改装信号笛的经历:"盖革计数器能测辐射," 他敲了敲桌上的仪器,"能不能让它同时发送加密数据?" 这个想法让所有人眼前一亮,却面临一个核心难题:如何在没有电力的坑道里实现加密传输。
二、盖革计数器的密码转身
材料组的工作台前,小张正在拆解盖革计数器,发现其脉冲信号频率与铀含量呈线性关系。"把放射性数据转化为脉冲频率," 他指着示波器上的波形,"再用我们在 M-209 上学来的齿轮编码,就能实现加密。" 老赵却摇头:"计数器的电池只能撑 2 小时,矿区每天需要传输 8 次数据。" 陈恒突然想起矿场废弃的矿石收音机,"用矿石检波器改装," 他画下电路图,"利用坑道里的杂散电流供电。"
9 月 20 日,首次改装试验在 3 号坑道进行。当盖革计数器的脉冲信号通过矿石检波器转化为电码,老赵用自行车链条制作的继电器接点却因矿尘短路。"就像在面粉堆里开枪," 他拍着沾满铀粉的接点,"得给继电器穿件 ' 防尘衣 '。" 矿工老吴送来的蜂蜡派上用场 —— 将接点浸入融化的蜂蜡,形成的防水层让短路率下降 70%。
三、竹筒网络的加密升级
在半山腰的传信站,陈恒看着矿工用竹筒传递的加密纸条,突然发现竹筒的共振频率可以编码。"把数据转化为敲击节奏," 他在竹筒上刻下不同长度的凹槽,"长凹槽代表 1,短凹槽代表 0,就像用摩尔斯电码敲竹筒。" 李工立即联想到在 M-209 上学到的质数加密周期,"用 13 节竹筒对应 13 个加密档位," 他在算盘上算出组合数,"每个矿井分配不同的凹槽组合。"
这个土法加密系统面临的最大挑战是环境噪声,暴雨和矿车轰鸣会掩盖敲击声。陈恒带着团队在竹筒内部加装矿石粉末制成的振动传感器,"就像给竹筒装了对耳朵," 他展示着嵌在竹筒壁的矿石晶体,"能把振动信号转化为可视的粉末跳动。"
四、油灯下的算法突围
矿部的保密室里,李工在算盘上推演加密算法,发现传统的齿轮加密在无电环境中难以实现。"改用机械计数器," 他想起从敌人那里缴获的密码机零件,"用矿石收音机的调谐旋钮设定密钥,每个旋钮对应一个质数齿轮。" 老赵则带着技工组用矿车辐条制作计数器齿轮,"辐条淬火后硬度够," 他敲着加工中的齿轮,"比我们在平潭岛用的木质齿轮耐磨三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