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氏贵公子,谈笑虏项羽

第401章 春耕(1 / 1)

张良以太尉之尊,老臣之体,出来迎接王使。

昭勋心中很别扭,却又不敢失礼。在这一刻,他代表君王亲临。

昭勋道明来意。张良恭敬表示自己知道了。然后才问道:“敢问王使。我等之前才在宫中面见大王,为何大王又要来见我?”

昭勋只是个信使,还真不知道。便老老实实的答了一句。“我也不知。”

张良点了点头,送昭勋回去了。然后他下令太尉府的官吏暂停工作,准备迎接大王莅临。

太尉府的官吏也都很振奋。作为太尉,又常随军。张良可以经常见到韩婴。

但他们这些官吏想见韩婴一面,简直难如登天。倒没有别的心思,只是激动。

然后他们也开始猜测韩婴的来意。

“自迁都晋阳之后,大王有事召见三公九卿入宫。从没有离开王宫莅临三公府。这是头一次,恐怕有大事。”

“什么大事能劳动大王大驾光临?”

无论如何猜测,他们都不敢说出来,保持安静。不久后,马蹄声响起。

又过了片刻,卫尉兵、郎中等作为护卫随从,进来接管太尉府的防备。

等一切妥当之后。韩婴才在众人的簇拥下,进入了太尉府。

“大王。”张良率领属官在前院迎接,见到韩婴之后立刻行礼。

再胆大的官吏,都不敢抬头看向韩王。

韩婴依旧穿着刚才的常服,声音洪亮道:“诸卿免礼。”

“谢大王。”张良等人这才直起腰,但却还是不敢直视韩王。

张良的目光也只看到韩婴的下半张脸,不敢与韩婴对视。

韩婴说道:“孤听闻太尉府上下人等尽忠职守,特来慰劳。”

“谢大王。”官吏们知道韩婴不是为了他们而来,但听了韩婴的话之后还是热血沸腾,齐齐拜谢道。

别管是什么原因,能顾及到我们就是心里有我们啊。

快活,快活。

大王真礼贤下士,宽厚之主也。

韩婴含笑点头,又抚慰了官吏一番后,这才打发他们去工作了。

官吏们仿佛打了鸡血一般,浑身充满了干劲。觉得自己一个人能当两个人用。就算今天累死在官职上,也没有遗憾了。

韩婴与张良、昭勋、韩懿、韩谈等少数人进入堂屋坐下。

韩谈手中捧着一个精致的盒子,站在韩婴的身旁。

张良若有所思。

韩婴单刀直入道:“太尉。王后言,太子长大。是该进学了。孤的意思是再等两年。但王后再请选太傅。孤没有犹豫,马不停蹄的取了白璧来聘请太尉。不知太尉意下如何?”

韩谈很是机敏,端着盒子走到了张良的面前,弯腰递了过去。

张良的眼眶瞬间红了,深呼吸了一口气后,又平静下来。双手恭敬的接过了盒子,说道:“乃老臣生平之愿也。”

家门“五世相韩”,他的命运本来就是要做韩国栋梁的。但是韩国灭亡了.......

如今韩国再起,且无比强盛。做个太尉官职,随军征讨,出出主意。他已经很满足了。

但太傅啊......负责教养太子。

太子也,乃国本。

这个意义......以张良的性格,仍激动坏了。

韩婴笑了,也很欣慰感慨。感情是不骗人的。没错,历史上是汉高祖刘邦得到了张良。张良也傅汉惠帝刘盈了。

现在张良傅韩氏太子。

职能虽然相同,但是热情、用心定然不同。

而且现在的张良比历史上的张良身体更健康。

白璧已经送出,礼节成了。

太傅定。

韩婴很快走了,临走前交代张良。让太子再玩两年,用心玩耍。

不过张良可以每隔一段时间入宫见太子,培养一下感情。

张良恭敬应了。

这么大的事情,就没有秘密可言了。一日之内,朝野皆知。

太尉张良,又拜太傅。

不知多少人羡慕妒忌的眼睛通红,不知道多少人发出感慨。

张良的志向天下皆知,现在得到了这份殊荣。以后死了也没有遗憾了。

朝野也欢欣鼓舞。

太子国本。韩氏与赵氏联姻,太子贵不可言。朝野人心稳固。

又有张良为太子太傅。

韩氏树大根深,树龄青壮。

有泰山之固。

朝野人心更定。

建立学校、求贤令、孝廉、茂才等事需要时间办。

春风不等人。

十余日后。晋阳城外的农民开始春耕。

韩婴照例躬率文武百官离开晋阳东城门,来到城外选定好的一户人家耕田。

以示重视农桑。

春耕、秋收,只要韩婴有空年年都会做。但这次不同,韩婴带来的太子。

韩婴没有让太子干活。

牛虽然温顺,但不是绝对受到控制。要是出意外就完了。

韩婴让太尉、太子太傅张良牵着太子的手,率领文武百官观礼。

他与张苍着短衣,一个拉牛,一个扶犁,深耕田亩。象征性耕了一亩地后,韩婴把牛交还给了农户,让农户耕田。

韩婴走到了太子的面前,身上有土,弯腰抱起了太子,伸手把一点土弄到了太子的脸上。

太子不明所以,转头看向父王。

韩婴抱着太子,指着前方耕田的农民。

牵牛的是男子,扶着犁的是妇人。

夫妇二人的身体还算强健,身上的衣服半旧不新,很厚足以御寒。

但农民的生活状态与贵族是不一样的。

韩婴说道:“太子平日里吃用的都是太监、宫女取来的物品。却不知道粮食是地里种出来的。衣服是蚕丝制作。”

“都是像这对夫妇一样,辛勤劳作获得。我们父子所用,都是民脂民膏。”

“太子啊。以后饭要食完,衣服穿到旧。孤也不要求你不享乐,但要有度。”

群臣、郎中、兵丁都听懂了,皆束手弯腰。

兵丁的内心,要远比群臣的感动。自古君王,恐怕没有一个人能比大王更在乎他们这些百姓、庶民了。

太子懵懂,但感觉到气氛严肃,伸手抱住了韩婴的脖子,点头道:“是。”

韩婴笑,用额头碰了碰儿子的脸。

随后便抱着儿子上了王驾,率众回去了晋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