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寂静的回响
昆仑山深处,终年积雪覆盖的峰峦之间,隐藏着一处连最资深的探险家都未曾踏足的峡谷。谷中并非只有冰雪的肃杀,在一片被岁月遗忘的石林深处,坐落着一座形制古怪、风格迥异于任何已知文明的遗迹。它不像华夏的亭台楼阁,也不似西域的佛窟神殿,岩石的表面布满了流动而扭曲的纹路,仿佛是凝固的火焰与混乱的水流交织而成,散发着一种古老到令人心悸的气息。
林墨站在遗迹入口前,呼出的白气在冰冷的空气中瞬间凝结。他紧了紧身上厚重的防寒服,眼神中却没有半分对严寒的畏惧,只有难以抑制的激动与好奇。作为考古研究所最年轻却也是最富才华的古籍研究员,他此次被选中,参与这个代号为“回声”的绝密考古项目,目标就是探索这座突然被卫星发现的神秘遗迹,并解读其中可能存在的任何文字或符号。
“林博士,准备好了吗?里面的环境可能比外面更复杂。”队长陈峰拍了拍他的肩膀,这位经验丰富的退役军人脸上带着严肃的神情。他带领的特种小队负责此次行动的安全。
林墨点点头,深吸一口气,打开了手中特制的强光手电。光束刺破了遗迹内部的黑暗,照亮了一条由巨大石板铺就的通道。通道两侧的石壁上,那些扭曲的纹路更加清晰,在灯光下仿佛活了过来,隐隐流动着暗淡的光泽。
“这些纹路……不像是自然形成的。”林墨喃喃自语,忍不住伸出手,想要触摸那冰凉的石壁。
“小心!”陈峰一把拉住他,“在搞清楚状况之前,不要轻易接触任何东西。”
林墨收回手,有些不好意思地笑了笑,学者的本能让他有些忘形。
他们一行人小心翼翼地深入遗迹。通道蜿蜒曲折,仿佛没有尽头。空气中弥漫着一股尘土与某种难以言喻的奇异气味混合的味道。不知走了多久,前方豁然开朗,出现了一个巨大的圆形石室。
石室中央,矗立着一座类似祭坛的高台。而在高台周围的地面上,散落着许多大小不一的石块。林墨的心脏猛地一跳,他几乎是立刻就认出了那些石块——那是古籍!虽然已经破碎不堪,有些甚至化为了粉末,但那独特的材质和上面隐约可见的、更加复杂扭曲的符号,无疑是某种古老文献的残片。
“找到了!”林墨抑制不住激动的声音,快步上前,蹲下身,戴上特制的手套,小心翼翼地拿起一块相对完整的残片。
这块残片呈灰黑色,材质坚硬,表面的符号并非刻上去的,更像是融入了石头之中,呈现出一种深邃的暗金色。符号的形状极其古怪,没有任何已知文字的特征,仿佛是某种抽象的图案,又像是混乱舞动的线条。
“陈队,保护现场,我需要立刻开始整理和记录。”林墨抬头说道,眼中闪烁着兴奋的光芒。这很可能是考古史上最重大的发现之一。
接下来的几天,林墨几乎是废寝忘食地投入到工作中。他和他带来的助手们,用最精密的仪器,小心翼翼地将每一块残片编号、拍照、记录位置,然后放入特制的保存容器中。陈峰的小队则在遗迹内外警戒,确保安全。
石室里的残片数量远超想象,它们被散乱地丢弃,仿佛经历过一场巨大的浩劫。林墨推测,这里可能曾经是一个藏书阁或者祭祀场所,后来不知发生了什么,导致古籍散落。
第二章:破碎的文字,模糊的轮廓
所有的残片被小心翼翼地运回了位于秘密基地的实验室。这是一个戒备森严的地方,集结了全国最顶尖的考古学家、语言学家、符号学家以及物理学家。林墨负责主导古籍残片的解读工作。
实验室里,灯光通明。巨大的工作台上,铺满了从遗迹带回的残片。林墨和他的团队成员们围坐在周围,对着放大镜和各种分析仪器,如同拼图一般,试图将这些破碎的信息拼凑起来。
“林博士,这块残片上的符号,和之前那块边缘的纹路似乎能对上!”一位年轻的助手指着两块残片,兴奋地说道。
林墨立刻凑过去,仔细观察。果然,两块残片的边缘形状吻合,上面的符号也形成了连续的图案。他立刻让技术人员进行三维扫描和电脑模拟拼接。
随着越来越多的残片被成功拼接,一幅相对完整的“页面”逐渐在电脑屏幕上显现出来。然而,即使拼接成功,解读这些符号依然是一个巨大的难题。它们没有任何已知的语法结构,也没有可以对照的字典或铭文。
“这些符号……给人一种混乱无序的感觉,但仔细看,又似乎遵循着某种我们无法理解的规律。”一位白发苍苍的老教授,国内顶尖的符号学专家,扶了扶眼镜,眉头紧锁,“它们不像任何我们已知的象形文字、楔形文字或者拼音文字。”
林墨点点头,他也有同样的感觉。这些符号仿佛是直接将某种概念、情绪甚至力量“烙印”在石头上,充满了直观的冲击力,却难以用现有的语言学理论去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