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越北宋:法学骄子的逆袭之路

第357章 珊瑚泻湖与耐湿豆种(1 / 1)

船帆带着海峡的咸味继续前行,甲板上的陶仓在阳光下泛着油亮的光泽,早熟麦种的金黄色与耐盐禾的红褐色在舱底形成渐变的色块。宝儿用细针将海峡的穿堂风路径绣在海图边缘的麻布上,丝线的走向与罗盘指针的摆动轨迹完全重合 —— 这是她新创的 “风迹绣法”,比朱砂标记更能体现风向的细微变化,针脚间还夹着几枚早熟麦的颖壳,钩毛勾住丝线,恰似作物与环境的紧密相连。

“夫人,海水在发光!” 哈桑举着舀水的铜瓢大喊,瓢中的海水泛着淡淡的蓝绿色荧光,随着晃动在舱板上留下蜿蜒的光带,“这水比环礁湖的还清,能看见底下的石头,像撒了一地的碎玻璃!” 他说得没错,测深绳显示水深两丈,却能清晰看见水下的珊瑚礁,形状如同盛开的花朵,紫色的鹿角珊瑚与黄色的脑珊瑚相互交织,形成一片绚丽的 “水下花园”,鱼群穿梭其间,鳞片反射的光芒比阳光更耀眼。

老舵手用篙杆试探水下的珊瑚,竹篙触到坚硬的礁石时,发出清脆的 “当” 声:“是珊瑚泻湖!” 他粗糙的手掌抚过船舷的铜钉,“这种地方被珊瑚礁围着,浪进不来,水像镜子似的,就是底下的礁石锋利,船底蹭一下就会开花,得顺着珊瑚间的水道走。” 他的话很快得到印证,了望手在桅杆上大喊,声音里带着紧张:“正西方向有暗礁!像露出水面的牙齿!”

众人望去,只见泻湖中央矗立着一片浅滩,珊瑚礁的顶端露出水面,在阳光下泛着白色的光,如同巨兽的獠牙。潮水退去时,这些礁石会形成天然的屏障,将泻湖与外海隔开;涨潮时则被淹没,只留下微弱的漩涡标记位置。更奇特的是,珊瑚礁能过滤海水,泻湖中的水盐度比外海低三成,用舌头尝之,带着淡淡的甘甜,适合饮用。

正午的阳光格外强烈,泻湖水面蒸腾起白色的雾气,湿度计显示空气中水汽含量达八成,甲板上的桐油布能拧出清水,船员们的衣服始终处于半湿状态,贴在皮肤上如同第二层皮肤。更奇特的是,泻湖的降雨来得突然,前一刻还是晴空万里,下一刻便暴雨倾盆,雨水砸在水面的声音如同鼓点,与珊瑚礁反射的回声形成共鸣,恰似大自然在演奏交响乐。

“看那些珊瑚礁缝隙!” 曾在岭南水乡种过田的船员突然喊道,他指着一片鹿角珊瑚的根部,几株藤蔓植物正从礁石缝隙中钻出来,茎秆细长如绳,叶片呈心形,表面覆盖着一层蜡质,能凝结雨水,顶端结着串状的豆荚,外壳呈深紫色,饱满得仿佛要裂开,豆荚表面的绒毛能吸附空气中的水汽,形成细小的水珠。

“是黧豆!” 船员的声音带着激动,他摘下一个豆荚,轻轻一捏,“啪” 地裂开,露出黑色的豆粒,表面光滑如漆,“俺们老家叫‘水藤豆’,田埂边的水沟里能长,不怕涝,就是豆荚有毒,得用草木灰水浸过才能吃,饥荒年景救过不少人!” 他说得没错,测量植株的生长环境,发现它们扎根的礁石缝隙中,积水常年不涸,pH 值偏碱性,却富含珊瑚风化的钙元素,适合豆类生长。

宝儿让人记录黧豆的特性:茎秆可攀爬,最长达三丈,能借助珊瑚礁或其他植物向上生长,争夺阳光;叶片的蜡质层能减少水分蒸发,同时防止雨水冲刷导致的养分流失;豆荚的绒毛能吸附水汽,为种子发育提供湿润环境 —— 这种特性让它们在泻湖高湿度、多降雨的环境中,仍能健康生长,从开花到结果只需三十天,且产量比旱地豆类高两成。

午后的暴雨来得更猛,泻湖的水位在短时间内上涨尺许,珊瑚礁缝隙中的积水漫过黧豆的根部,却丝毫没有影响其生长。更令人惊讶的是,这些植物的根系会分泌出一种黏性物质,能将周围的珊瑚沙黏结成团,形成小型的 “储水罐”,即使在干旱时段,也能为自身提供水分,恰似天然的灌溉系统。

“这豆子比耐涝粟还耐湿!” 哈桑用手触摸被雨水浸泡的豆荚,表面的绒毛吸附着一层水膜,“刚才那阵暴雨,换了海峡的早熟麦早被淹烂了,它倒像喝饱了水,长得更精神了。” 他说得没错,检查被淹没最严重的植株,叶片反而更加翠绿,豆荚也更加饱满,显然有很强的耐湿能力,能在积水环境中正常生长。

在一片较大的珊瑚礁背面,船员们有了重大发现。礁石的凹处有一个天然的石坑,里面散落着十几个陶瓮,瓮口用珊瑚砂密封,显然是为了防潮。其中一个陶瓮里装满了干燥的黧豆,与新鲜的豆粒相比,只是颜色稍浅,外壳的光泽依旧,瓮壁上刻着 “水豆” 二字,字体与之前发现的 “速麦”“荞” 同属一种风格,显然是古代先民对这种作物的命名。

“这些陶瓮的摆放有讲究。” 宝儿观察石坑的布局,陶瓮沿坑壁呈圆形排列,间距相等,瓮底垫着珊瑚砂,能吸收潮气,“说明他们不仅种植这种豆子,还掌握了干燥储存技术,而且豆粒经过筛选,颗粒大小均匀,显然经过人工选育。” 她让人将储存的黧豆与新鲜种子对比,发现两者的发芽率相差不到五个百分点,证明这种作物的特性十分稳定,经过长期储存仍能保持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