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越北宋:法学骄子的逆袭之路

第355章 溪海交汇与耐寒粮种(1 / 1)

晨雾在船舷边凝结成珠时,甲板上的陶罐已按 “耐盐”“耐涝”“耐旱” 分类码放整齐,最顶端的野豇豆罐口系着红绸带,在风中飘动的幅度恰好与罗盘指针的摆动一致。宝儿用细布擦拭着测深绳上的泥渍,麻线缝隙里还嵌着丘陵的灰岩碎粒,与湿地的腐殖土形成鲜明对比 —— 这些来自不同海域的土壤样本,在海图旁排成小小的队列,如同缩小的地形沙盘。

“夫人,前面有淡水味儿!” 哈桑举着一个陶碗跑过来,碗里盛着刚从船舷接的海水,与寻常咸涩不同,竟带着淡淡的甘甜,“这水混着淡水,比湿地的泉水还清口!” 他说得没错,船员们纷纷用手掬水品尝,舌尖能分辨出明显的层次:先尝到海水的咸,继而转为溪水的甜,最后留着一丝矿物质的涩,恰似三种味道在舌尖共舞。

老舵手将耳朵贴在船板上,听着水下传来的 “哗哗” 声,浑浊的眼睛突然发亮:“是溪流入海口!” 他粗糙的手指在海图上点出一处 V 形海湾,“这种地方是淡水冲出来的口子,底下的石头被磨得溜光,行船得防着暗礁,可水源是现成的,比带的雨水甜。” 他的话很快得到印证,了望手在桅杆上大喊,声音穿透薄雾:“西北方向有白色的水带!像银线缠在岸上!”

众人望去,只见丘陵与海洋的交界地带,一条银白色的溪流正奔涌入海,淡水与咸水碰撞形成巨大的漩涡,白色的浪花如同破碎的玉屑,在阳光下闪烁。溪流两岸的植被与丘陵截然不同,高大的乔木沿着水岸生长,树叶阔大如掌,叶面能凝结露水,清晨的阳光照在上面,折射出的光点如同散落的星辰,与灰岩的灰褐色形成鲜明对比。

正午的阳光将溪流晒得温热,水温计显示较海洋高四度,却比丘陵台地低三度,形成独特的过渡带。空气里弥漫着湿润的草木香,混杂着溪流带来的山涧气息,吸入肺中带着清冽的甘爽,与丘陵的燥热截然不同。更奇特的是,溪流底部的鹅卵石在阳光下泛着光泽,石头缝隙里生长着细密的水草,根系缠绕着小鱼虾的残骸,形成小型的生态循环,恰似大自然的微型实验室。

“看那些树下的石缝!” 曾在蜀地山区生活的船员突然喊道,他指着一棵阔叶乔木的根部,几株低矮的植物正从石缝中钻出来,叶片呈三角形,边缘带着锯齿,顶端结着密集的穗状花序,籽粒细小如粟,外壳呈深褐色,触摸时能感到明显的凉意,仿佛带着山涧的寒气。这些植物的茎秆纤细却坚韧,在风中轻轻摇晃,却不易折断,显然适应了多风的环境。

“是野荞麦!” 船员的声音带着激动,他曾在川西高原见过类似的作物,“这东西不怕冷,山里下霜了还能长,磨成粉做饼子,又筋道又顶饿,就是产量不高,得种在向阳的坡上。” 他说得没错,摘下一粒荞麦籽,用指甲掐开,里面的果仁呈灰白色,带着淡淡的苦味,嚼之有清香,与中原的荞麦相比,味道更浓郁,显然积累了更多的养分抵御寒冷。

宝儿让人丈量植株的分布,发现它们多生长在溪流两岸的向阳石缝,海拔约五丈,既能获得充足的阳光,又能吸收溪流带来的水分,却不会被洪水淹没。更令人惊讶的是,这些野荞麦的叶片在正午会微微卷曲,减少水分蒸发,而到了傍晚又会舒展,最大限度地吸收阳光,这种随温度调节的特性,让它们在昼夜温差极大的山地依然能茁壮成长。

午后的天气突变,原本晴朗的天空突然飘起细雨,气温骤降五度,甲板上的铜壶滴漏都因降温而流速减缓。更令人意外的是,雨水中竟夹杂着细小的冰粒,落在阔叶乔木的叶片上,凝结成薄薄的霜花,恰似给树叶镀上了一层银边。船员们纷纷披上备用的羊皮袄,却见野荞麦在冰霜中依旧挺立,叶片上的冰粒融化后,竟能促进水分吸收,茎秆反而更加挺拔,仿佛在享受这场突如其来的降温。

“这荞麦比豇豆还耐冻!” 哈桑用手指触碰叶片上的霜花,冰粒在指尖融化成水,“刚才那阵冰雨,换了湿地的粟苗早蔫了,它倒像喝了琼浆似的,精神头更足了。” 他说得没错,检查石缝中的植株,即使最娇嫩的新叶也只是边缘微微发紫,没有出现冻伤的痕迹,显然有很强的抗寒能力,叶片细胞中可能含有特殊的抗冻物质。

在溪流上游的一处平缓谷地,船员们有了更重要的发现。几块巨大的灰岩下,掩藏着一个半圆形的石屋遗迹,墙体由不规则的石块堆砌而成,门口还保留着磨损的石阶,显然是古代先民的居所。石屋内的地面上,散落着十几个陶瓮,其中一个完好的瓮里装满了碳化的荞麦籽,籽粒虽已发黑,形状却与新鲜的野荞麦完全一致,瓮壁上刻着的 “荞” 字,笔画与之前发现的 “粟”“豇” 同出一辙,显然是同一族群的文字。

“这些瓮是按规律摆放的。” 宝儿仔细观察石屋的布局,陶瓮沿墙壁呈弧形排列,间距相等,瓮底的磨损程度一致,“说明他们有储存粮食的习惯,而且这些荞麦是特意挑选的,籽粒比野生的更饱满,显然经过人工选育。” 她让人将碳化荞麦与新鲜种子对比,发现两者的千粒重相差不到一成,证明这种作物的遗传特性十分稳定,经过数百年依然保持着优良品质。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