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吐蕃,大伦你让我投降?”松赞干布满脸诡异。
“赞普,我这几天,有各种打听和研究过。
嗯,按照他们的说法就是研究。
大唐现在正在努力开发他们的南方,而他们的皇帝陛下对南方,一些在深山老林中的部落,有一种独特的态度。
为了避免他们的激烈反抗,造成一些不必要的损失。
所以他曾经下旨,允许他们在大唐的律法下,保留自己一定的习俗。
比如说,除了特定的身份,在大唐进城,或者是走在官道上,是不允许配刀的。
可在那些深山老林中,有些部落为了生存,不管大人小孩都配刀。
这是他们为了生存的必需品,是不可能给他们剥夺的。
要不然,他们肯定会激烈反抗。
这种政策,如果换到吐蕃呢?
我吐蕃本身融合了多个部落,有很多各自的习俗。
因此,我吐蕃才尊奉苯教,想要以苯教的信仰,彻底抹除他们自己的习俗。
我们是没办法,他呢?”
在整个封建王朝,带着剑到处走,这是没有任何问题的。
哪怕到了后期的封建王朝,那些手无缚鸡之力的书生,腰间都会挂着一把剑。
因为剑是属于礼器,是传统,某种意义上,也是身份象征。
谁要是敢扛着一把刀到处走,一旦被发现,是肯定要被抓起来的。
随便扣个帽子的话,甚至会被砍头。
这是约定俗成的规矩,也是古老流传的传统。
“大伦,你说这个是什么意思?”松赞干布疑惑道。
“赞普,说句实在话,大唐现在差不多算是把我们包围了。
如果我们要退,只能是往戒日王朝退。
但现在的戒日王朝,也不是好相与的。
更何况,我们也算是游牧民族,在戒日王朝那片地方,不一定能生存得好,甚至还会失去民心。
也就是说,我们没有退路,您说是吧?”
在原本的历史上,由于松赞干布跟文成公主,已经联姻成功。
戒指王朝这边感受到了威胁,正好玄奘取经路过,戒指王就以这个为借口,以向往大唐为名义,对大唐派出了使臣,表示愿意接受朝贡制度,成为大唐的属国之一。
所以李世民派李义表跟王玄策,去出使戒日王朝,看看实际是个什么情况,顺便也定一定朝贡指标等等。
没想到,王玄策去的时候,正好赶上那位同样雄心壮志,统一了北天竺的的戒日王,在恒河中淹死了。
戒日王朝混乱,王玄策被追杀,一时间气不过,干脆朝着吐蕃尼婆罗等借兵,给打了回去,成就了一人灭一国的说法。
这个说法,水分是很大的。
那个时候,人家国内军阀遍地,本身就处在乱战之中。
另外,更多的是为了提升大唐的影响力。
实际的攻伐成果是有,这一波深深的震撼了天竺那一片,当时东南西北中五个天竺王,全都表示愿意朝贡大唐。
现在还没到戒日王死的时候,按照原本的历史,还得等个三年。
现在的戒日王朝,在吐蕃的眼里同样很强大。
“的确是如此,若是有半点机会,何至于此!
我吐蕃,现在相当于夹在了两个强国的中间,偏偏家里还不太平,时机实在是太巧了……”
松赞干布苦笑不迭,越想就越想问候老天爷。
明明给了他机会统一,为什么如此短暂?
“这就对了呀,所以大唐的陛下已经提点过,我们跟戒日王朝,长得完全不一样。
如果必须要选一个,为何不选更具包容的大唐?
更何况,大唐现在还如此强大,不出重大变故,未来会更加强大!
若是我们朝戒日王朝借兵,就算打得过大唐,想要让戒指王朝退兵就难了。
更何况,不会有机会的。
说句长他人威风的话,就算我们加上戒日王朝,也绝不可能是现在大唐的对手!”
想到大唐让他们看的那些东西,松赞干布默然的点头。
但是,松赞干布又提出了一个疑问:“如此一来,我们不同样会被大唐吞掉?”
“赞普,我们现在伸头缩头都会被砍一刀,可只是割一条小伤口还是把头砍掉,这区别可就大了。
不如主动,看看大唐皇帝怎么说。
如果吐蕃必须要成为过去,那我希望,吐蕃的风俗和传统,能够传承下去。
千百年后,还有后人记得吐蕃,知道您留下的光辉事迹。
因此,您绝对不能自暴自弃。
因为您在,对于大唐的陛下来说,反而更好。
因为您在,吐蕃的精神支柱就在。
因为您在,吐蕃才是完整的。
否则,必将陷入内乱之后,被大唐全面吞并,并且毁灭文明。
到那个时候,臣无法想象!
唯有一点可以肯定,那就是即便吐蕃人,也不会再感念你的伟大。”
“大伦,你觉得大唐的陛下会给这个机会?
他难道不怕国中之国?
我最好的结局,大概就跟那位前突厥的颉利可汗一样。”松赞干布自嘲道。
禄东赞严肃摇头道:“赞普,我不知道!
我如果能够完全猜透那位陛下的心思,就不至于无法应对他了。
但这是一份希望,也是一个机会!
若是我猜错了,到那个时候我陪着您,就永远留在这大唐,让他去收拾残局吧。
可在结果没有出来之前,我们还有机会。
为了吐蕃!
若您还要一意孤行,就当我噶尔·东赞跟错了人!”
说完这番话,禄东赞起身离去,没有再回头。
松赞干布沉默了一会儿,自己给自己再次倒了一碗酒,仰头一口干掉。
索性干脆抱起酒坛,像喝水一般喝了起来。
松赞干布,第三次喝醉了……
时间一天天过去,又一次大朝会开启,李承乾一直没有请松赞干布等人第二次赴宴。
松赞干布等人,也好像无所事事一样,天天就忙着逛街。
长安城很大,全凭脚力踏遍的话,就算每天都从头一天最后那个点开始,也起码得两三个月。
大朝会上,日常事务汇报完毕之后。
李承乾问:“诸位爱卿,你们觉得,我大唐该如何接收吐蕃?”
接收吐蕃这几个字一出,百官们马上意识到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