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文钱秒杀:我在灾荒年间捡娘子

第109章 长安第一届会议(1 / 1)

四线作战,天下震动。

沉寂已久的地狱阎罗之名。

再次传到世人耳中。

不过,陆沉舟没有作为此战主帅。

让不少诸侯嗤之以鼻,甚至有的已经开始轻敌。

这么多年过去。

黑甲军更新迭代,还能像以前一样百战百胜?

但是他们似乎忘了。

陆沉舟统一了大半个北方。

麾下的先锋部队,多数来自草原的魁梧汉子。

先不说后现代的装备。

凭借马匹军械粮草,完全就是数值碾压。

为了保证两个儿子的安全。

甚至派出了半个重装合成旅。

就这!

他怎么输啊!

除非白行简真是位面之女,大手一挥就天降陨石。

否则,他有足够的实力攻下洛阳。

现在的陆沉舟开始着手放权给下一代、

他打算好好地体验一下养老生活。

穿越十七载。

打了这么久的仗。

就不能享受享受吗?

攻城容易,守城难。

虽非主帅,但是负责全局后勤、军械供应。

在他的改革下。

天工院、太医院、农科院。

三大建筑拔地而起。

整理了仓库现有的基础理论书籍。

鼓励发明创造,技术革新才是王道。

长安北部的平原,军工基地。

这里是最为隐蔽的核心区域,二十四小时重兵巡逻。

燧发枪,前装线膛炮....

都从这里应运而出。

经过实验改良,装备精锐部队。

如今的关陇将近三十四万大军。

想要全军覆盖,陆沉舟也没有这个实力。

虽然他在系统商场买得多,但是子弹来源是个硬伤。

类似叹息之墙的炮弹,一辆坦克就附送三枚。

火力不足,他愁啊!

愁得跟王云裳整宿整宿睡不着。

黑甲军除了原本的部队。

这也是他的老底子。

配备了现代的火药武器,打散之后编入全军。

其他的士兵装备,还是清一色的冷兵器。

陆沉舟通知了长安城各部各省门官员。

在人民镇府召开第一次民主会议。

大殿之内,炉烟沉沉。

各地代表皆肃立两侧。

“丝绸之路必须打通。”

“固守成规,闭门造车。”

“我们不能再走老路,长安需要新的改革。”

陆沉舟率先提出想法。

一条互通有无的商贸大道。

促进各国和大明的友好往来。

不仅是沟通东西方文化的友谊,也是推动发展的里程碑。

陆沉舟指着地图说道。

“这是安文定收集到的信息。”

“远在凉州那边,有一个叫大食的国家。”

“离此五万千里。”

“他们的天文历法、玻璃制造、食品药物......”

“都值得我们学习。”

他现在的存货就是一个天文字数,存放在仓库里是不会过期。

但是他死了之后呢?

现代工业不革新。

难道要学春勾清朝吗?

“现在的长安城是很繁华,但是还不够。”

陆沉舟看着众人。

“你们见过了火车,也体会到了它的神奇之处。”

“这头铁铸巨兽,背负长龙。腹中可纳千人,日行千里不知倦怠。”

“如果我要告诉你们,有铁翼神鸟,搏击长空,扶摇直上九万里。”

“朝发长安而暮至江南,其名曰飞机。”

“此非方士幻术,实乃巧夺造化之工。”

“你们信吗?”

比火车还要快?

他们简直无法想象。

堂下一位老者有些疑惑。

长安历来讲究民主,所以均可畅所欲言。

“凡鸟尚需借风,铁物焉可凌虚?”

“将军,此等不经之谈,近于妖妄啊。”

两种截然不同的思维开始在大殿碰撞。

“常公稍安。”

陆沉舟神色不动,目光锐利如电。

“公可知,火药一物?”

名唤常公的老者,缓缓点头。

火药的威力他是见过的。

“这火药,始于方士炼丹炉中之意外。”

“本为世人眼中无用之奇技。”

陆沉舟缓缓开口。

“然用于疆场,裂石崩山,遂成破阵摧坚之神兵。”

“我黑甲军百战百胜就是靠此物。”

“待他国铁甲巨舰破浪而来,船坚炮利。”

“我大明纵有慷慨悲歌之士,血肉之躯,焉能抵挡?”

“闭目塞听,固步自封。终至山河破碎,结乃愚钝败亡。”

另一位老者面色阴沉,排众而出。

“纵如将军所言,有此神工鬼斧之物,然远水焉解近渴。”

“此等虚渺之器,与我长安真有利吗?”

一位看起来有些年轻的汉子。

与此同时,也站起来说道。

“农桑为本,礼义为纲。”

“此乃圣人之教,立国之基。”

“若城中皆效那奇巧淫技,钻营利器。”

“则人心不古,舍本逐末,礼崩乐坏指日可待啊!”

又一位老者出列。

“将军,天地万物,自有其序。”

“鸟翔于天,鱼潜于渊。”

“此乃阴阳造化之定规。”

“人者,万物之灵长。”

“当敬天法祖,修身养德,方是正途。”

“岂可效法禽兽,妄图飞天之能?”

“此乃倒行逆施,必遭天谴!”

他微微仰头,神情肃穆悲悯。

“若人人皆生此非分之想。”

“上不敬天,下不畏地。”

“纲常崩坏,人欲横流,国将不国矣!”

好好好。

跟我咬文嚼字是吧!

陆沉舟长叹一口气。

叹息沉重如铅云,压向殿中每一个人。

“诸位何其迂也。”

“农桑为本,岂能仅靠天时与人力?”

“长安外城的精良机具,引水灌田,一日之功可抵百夫。”

“还有那良种培育之术,则瘠土亦能生金谷。”

“至于礼义.....”

陆沉舟顿了顿,目光陡然变得炽烈。

“若国门洞开,强寇持利刃入室。”

“铁蹄践踏宗庙,屠刀加诸妇孺。”

“社稷倾颓,山河破碎,百姓流离,白骨蔽野。”

“试问,彼时礼之何在?义之何存?”

他冷笑了一声:“皮之不存,毛将焉附。”

“空谈仁义而无力自保,不过待宰羔羊之悲鸣。”

“今日不谋新,他日必成砧上之肉。”

陆沉舟字字铿锵,如惊雷滚过殿宇。

“墨守成规,终成冢中枯骨。”

“唯眼看寰宇,海纳百川,方有生路。”

殿内死寂,落针可闻。

有些人的脑海甚至描绘了末日图景。

“你们之前没见过火车,也无法想象还有这样的东西。”

“但是现在你们见到了!”

他自顾自地说道。

咬文嚼字真吉尔难受。

“这就是科技带来的力量。”

“为什么大明对突厥屡战屡败。”

“是我们不够强吗?还是刀不够利?”

“归于根本,就是落后。”

“落后就要挨打,这是亘古不变的道理。”

作为妇联代表的王云裳。

细细思考了一番,随后表态。

“我同意。”

“大虞亡国就是因为落后。”

王云裳看向了诸位代表,沉声说道。

“我们不能把希望寄托在上苍。”

“两年蝗灾,十四年旱灾,一年涝灾。”

“若非那些巧夺天工之物,如何有今日之长安。”

“你我这辈,怕终成白骨。”

一席话落毕,大殿陷入几斤。

“长安是民主之城。”

“按照规定,少数服从多数,各部门表态吧。”

“反对者多,此事就此作罢。”

陆沉舟不是闲得蛋疼开会。

简而言之。

开会是为了让决策更明智。

更可行,更能被接受。

民主会议是为了让决策权力,来源于人民并服务于人民。

确保政志体系的公平,正义与长久稳定。

各代表依次投票。

由常公这位百岁老人公布票数。

“反对者,三十五票。”

“赞成者,三十七票。”

“弃权者,二十六票。”

结果显然易见,此政策顺利通过。

对于这个结果。

各大代表虽然有些反对,但也是心服口服。

毕竟这是民主的会议,少数服从多数。

这可不是陆沉舟搞黑幕。

全场的代表就王云裳是他的人。

随后就是各大代表集思广益,对长安未来发展的建议。

社会是多元化的。

利益和观点各不相同。

社会矛盾和分歧都是客观存在。

民主会议提供了一个制度化的渠道。

让不同的利益和观点得以表达、辩论甚至交锋。

通过协商、妥协达成共识的过程。

有助于整合社会分歧。

减少暴力冲突的风险,维护社会稳定。

其中也闹出了不少笑话。

贾三把有用建议记录在案。

四个小时的会议,落下帷幕。

人民镇府外。

庆阳日报的记者早就在此等候。

“常代表,打扰一下。”

“请问您老对这一次的民主会议有什么想法?”

常公也看过庆阳日报,真是他们的“老”粉丝。

“你们这是?”

“我们是负责采访的记者。”

“会把您的一言一行整理之后,登报的。”

老爷子有所了解,随即清了清嗓子。

“我很感谢,陆将军能邀请老叟参加此次会议。”

“对于此次会议,我有几个想法.....”

庆阳日报的记者又采访了几位代表。

第二天的日报上就出现了他们的声音。

各地百姓也清楚地了解到了。

什么是民主会议。

陆沉舟是真把人民万岁的理念,奉行到了极致。

在往常,他们这些平头百姓,哪有资格在朝会上说话。

与此同时。

城东学宫,明伦堂内。

这是城中世家子弟的学堂。

气氛却是另一种剑拔弩张的炽热。

高悬的“明德至善”牌匾下。

一群身着儒衫,头戴方巾的学子正围聚一堂。

激辩之声几乎要掀翻沉重的屋瓦。

“荒谬!滑天下之大稽!”

一个面皮白净,神情倨傲的青年学子猛地站起。

他是学政大人的得意门生,赵文博。

他挥舞着手中的日报,愤恨地说道。

“奇技淫巧,以疑众心。”

“陆沉舟,不思圣贤之道,不究经义文章。”

“却整日沉迷于这等机括巧器。”

“此风若长,天下士子皆效其行,弃本逐末,攀比机巧。”

“我煌煌千年的耕读传家,礼义廉耻之根本。”

“岂不毁于一旦!”

他声音高亢,带着一种卫道士般的悲愤。

引来周围不少同样衣着光鲜的学子点头附和。

“赵兄此言差矣。”

另一个身材敦实,面色黝黑的学子孙文忠,霍然起身。

他嗓门洪亮,毫不示弱地反驳。

“何谓本?何谓末?”

“陆将军所造之物,解民倒悬,活人性命,此乃大仁大义。”

“岂能以奇技淫巧四字,轻飘飘地抹杀。”

他环视四周,目光灼灼。

“难道我等读圣贤书,就是为了坐视百姓冻毙于风雪?”

“而空谈什么礼义根本吗?”

“若民生凋敝至此,那根本,又在何处生根?”

“强词夺理!”

赵文博脸色涨红,厉声斥道。

“仁义在教化人心,在正本清源。”

“此举不过诱惑人心,使人只知逐利。”

“忘却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大道。”

“长此以往,人心不古,世风日下,国将不国。”

“教化?人心?”

孙文忠毫不退缩,声音反而更高。

“教化若不能让人吃饱穿暖,便是空中楼阁。”

“赵兄饱食终日,锦衣玉裘,自然不知寒士饥寒。”

“陆将军以巧技活人无数。”

“我看这巧字,比某些人空谈的道,更近圣贤之心。”

他一步踏前,气势逼人。

“你只看到机巧,却看不到这机巧背后。”

“使多少贫苦人身上不再饥饿!”

“是多少母亲不用再断手卖肉换那三斤糙米!”

明伦堂内顿时炸开了锅。

支持赵文博的学子纷纷指责孙文忠。

粗鄙、功利、离经叛道。

而一些出身贫寒的学子,则激动地为他叫好声援。

唾沫横飞,引经据典。

争执声浪几乎要冲破学宫那厚重的屋顶。

两人争执得不可开交,最后甚至闹到了将军府。

陆沉舟只用了一句话,让所有人偃旗息鼓。

还大明呢!

大明都他吗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