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藏辑要

道德眞经集注卷之十八 长四(1 / 1)

宋鹤林彭耜纂集

天下柔弱章第七十八

天下莫柔弱於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先以

其无以易之也

御注曰易以井喻性言其不改老氏谓水

几於道以其无以易之也有以易之则徇

人而失己乌能胜物惟无以易之故万变

而常一物无得而胜之者

临川王安石曰天下之物能小而不能大

能方而不能圆水则不然因地而爲小大

随器而爲方圆不失其常故曰无以易

王雱曰水方圆曲直随物万变而初不易

己此其所以终能胜物也夫玉石坚强矣

而持以攻物有时而碎者以其可易耳

道眞仁静先生曹道冲曰柔之力甚大日

以摩乹驰骋坚而强者皆不能胜之矣

陈象古曰水之爲功善利万物入污流下

非柔而何攻坚强者恃力违顺故不能胜

水之柔也无以易之其理自然故不可改

清源子刘骥曰水且尚尔况於道乎道之

爲物惟恍惟惚至柔至弱也

黄茂材曰上善若水章言水善利万物而

不争处衆人所恶与此所言大抵略同含

垢纳污水之德也虽爲天下王莫能违之

柔之胜刚弱之胜强天下莫不知而莫之能

御注曰智及之仁不能守之

碧虚子陈景元曰夫水之灭火阴之制阳

舌柔齿刚舌存齿亡此天下之莫不知而

世俗之所共闻也而乃各师其心莫能行

其柔弱之道者此老氏所以重叹息故引

圣人之言

道眞仁静先生曹道冲曰人非不知而不

能行者何也以其好强耻弱也

陈象古曰水衆人之所见非难知之物也

莫能行则信道不明崇道不笃也

是以圣人言受国之垢是谓杜稷主受国之

不祥是谓天下王

碧虚子陈景元曰圣人言者三坟之遗文

也或老氏之谦也垢秽辱也言人君能含

受垢秽引万方之罪在子一人子一人有

罪无以汝万方则民仰德美而不离散可

以常奉社稷而爲至矣又人君能谦虚用

柔称孤寡不榖则四海归仁六合宅心是

谓天下王矣传曰山泽纳污国君含垢盖

近之矣

涑水司马光曰含垢纳污乃能成其大

道眞仁静先生曹道冲曰杜稷之主如天

地之大江海之宽容垢包浊无所不可祥

者善也自是则人皆非之不自善者人皆

美之故王天下

叶梦得曰不祥重於垢故所受弥多所得

弥大

程大昌曰百姓有过在子一人小人怨汝

詈汝则曰朕之愆允若时是受垢也人之

所恶惟孤寡不谷而侯王以爲称是受不

祥也二者皆庄子之所谓谦下濡弱也

正言若反

御注曰言岂一端而已反於物而合於道

是谓天下之至正

碧虚子陈景元曰夫能行柔弱则爲王爲

主尚刚强则招祸招咎圣人受垢受恶则

永保元吉世俗乐美乐荣则终致灾凶正

言俗意如此乖反明矣

颍滨苏辙曰正言合道而反俗俗以受垢

爲辱受不祥爲殃故也

王雱曰此可爲智者道尔正言若反反於

小智之近情而合於大道之至正也

道眞仁静先生曹道冲曰皆反於俗见故

曰若反

陈象古曰似反於正矣受垢爲社稷主受

不祥爲天下王以言观之则似非正以理

观之则至正矣

叶梦得曰此正言而人谓之反以其言观

之也

黄茂村曰合於道者反於俗

程大昌曰若反而实不反也

和大怨章第七十九

和大怨者必有余怨安可以爲善

御注曰复雠者不折镆干虽有忮心不怨

飘瓦故无余怨爱人者害人之本也偃兵

者造兵之本也安可以爲善

碧虚子陈景元曰怨恚也恶也相望也大

怨者轻生徇死之谓也夫国君不能无爲

无事谦卑柔弱而民乃多欲好争奸诈并

兴怨恶相望心气不平遂使轻生徇死之

徒攘臂於道术矣而国君设教立法以绳

之其杀人者死伤人者刑而和报其恚恶

怨望也然以事和之则翻济其怨故知有

怨而和之者未若无怨而不和也徒知和

其大怨而不省其大怨之所由兴虽和之

以至公而不免有余怨若乃大小多少而

以无心至德报之者几乎造物哉夫圣贤

本以刑政和报其怨恶奈何奸诈愈甚而

怨望益多也如是则安可以爲善

颍滨苏辙曰夫怨生於妄而妄出於性知

性者不见诸妄而又何怨乎今不知除其

本而欲和其末故外虽和而内未忘也

清源子刘骥曰爲治者不能无事无爲至

於有大怨而後和之必有余怨安可以爲

黄茂村曰夫人不怒虚舟不怨飘瓦以其

无心而已若以爲怨而和之是有心也安

能无怨不足以爲善

程大昌曰怨之大者莫大於两国干戈之

雠矣聘会以平之诅盟以要之皆求有以

和之者也然会稽之栖厌然臣妾也而尝

胆抱冰藏毒伺衅多历年所廼始发见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