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野史大甩卖

第10章 三峰山之战(1 / 1)

正大八年(1231年)的冬天,河南禹州城外的三峰山,正被一场百年不遇的大雪覆盖。鹅毛般的雪片连日不绝,将起伏的山峦裹成一片苍茫,连呼啸的北风都带着冰碴子,刮在人脸上如同刀割。山脚下,数万金军将士缩在临时搭建的营帐里,甲胄上结着厚厚的冰霜,手中的长矛冻得像根铁棍——他们已经在这里被困了三天,粮食早就见了底。

营帐深处,金军统帅完颜合达正对着一张破旧的舆图(地图)发愁。这位身经百战的老将此刻面色蜡黄,嘴唇干裂得渗出血丝,他麾下的十万大军,本是金朝最后的精锐,却被蒙古人引诱到这绝地之中。帐外传来士兵的咳嗽声和战马的嘶鸣,混杂着风雪的呼啸,像极了末日的丧钟。

"元帅,再不想办法,弟兄们就要冻饿而死了!"部将移剌蒲阿(移剌为契丹姓,蒲阿为名)掀帘而入,他的貂裘早已被风雪打透,说话时带着浓重的鼻音。这位曾在陕西战场击退过蒙古军的悍将,此刻眼中也只剩焦虑。

完颜合达叹了口气,手指重重戳在舆图上的"三峰山"三个字:"蒙古人狡诈,故意示弱引我军追击,却在这山中设下重围。拖雷那厮(对蒙古将领的蔑称)带着三万精兵,像狼一样盯着我们,外围还有窝阔台的大军堵死了退路......"他忽然停住话头,望向帐外,那里的风雪似乎更紧了。

这年秋天,蒙古大汗窝阔台兵分三路伐金:东路军由斡(wò)陈那颜率领,牵制金军主力;中路军由窝阔台亲率,猛攻河中府(今山西永济);而最关键的西路军,由拖雷统领,带着四万骑兵绕道宋境,打算从汉中穿过秦岭,直插金国腹地。

这个计划大胆得近乎疯狂。蒙古人派使者去见南宋四川制置使(南宋地方军事长官),说要"借道伐金",承诺灭金后将河南之地分给南宋。南宋朝廷被"联蒙灭金"的幻想冲昏了头脑,竟真的让拖雷大军从金州(今陕西安康)过境。他们忘了"唇亡齿寒"的古训,更没想到,这伙披着盟友外衣的蒙古铁骑,过境时就沿途劫掠,把南宋的城池搅得鸡犬不宁——这就叫引狼入室,后来的事实证明,南宋这次真是把自己坑得不轻。

拖雷大军像一把尖刀,从金国西南边境猛地扎了进来。金哀宗完颜守绪急得跳脚,连忙调令正在潼关布防的完颜合达、移剌蒲阿回师救援。金军主力一路向南,追着拖雷的蒙古军打,从邓州(今河南邓州)一直追到三峰山,却不知自己正一步步踏入陷阱。

"报——"一名斥候(侦察兵)连滚带爬冲进帐内,冻得发紫的脸上满是惊恐,"蒙古人......蒙古人在对面山上烧火烤肉,还......还把酒肉扔到雪地里!"

完颜合达猛地站起身,掀帘而出。果然,对面山坡上飘着阵阵肉香,蒙古士兵围着篝火饮酒欢笑,偶尔有牛羊肉被扔进雪沟,离金军阵地不过数里地。而他的士兵们,正趴在雪地里,眼巴巴地望着那诱人的烟火,喉咙里发出野兽般的低吼。

"混账!"移剌蒲阿气得发抖,"这是故意羞辱我们!"

完颜合达却沉默了。他知道,这是拖雷的攻心之计。蒙古人粮草充足,又熟悉游牧民族的耐寒战法,而金军将士大多来自北方,虽然也习惯寒冷,却架不住连日断粮。更要命的是,这场大雪让金军的弓箭都拉不开——弓弦被冻得僵硬,箭头裹着冰碴,就算射出去也没什么力道。

《金史》里记载这场仗时,用了"僵冻无人色,几不能军"(冻得面无人色,几乎不能作战)来形容金军的惨状,这可不是夸张。想想看,十万大军挤在山沟里,没吃没喝,外面零下十几度,换谁都扛不住。

到了第四天清晨,风雪稍停。拖雷觉得时机到了,下令全军冲锋。蒙古骑兵像潮水般从山上冲下来,马蹄踏在雪地上发出"咯吱"的声响,像死神的脚步。金军将士强撑着冻僵的身体拿起武器,却发现连挥舞刀枪都费劲。

这根本不是战斗,而是屠杀。

金军的阵型瞬间被冲垮,士兵们像无头苍蝇一样乱跑,很多人直接冻毙在雪地里。完颜合达试图组织抵抗,却被蒙古骑兵冲散了指挥系统。部将张惠挥舞着大刀杀开一条血路,大喊:"元帅快走!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可没等完颜合达反应过来,一支冷箭就射穿了张惠的喉咙——这位曾大败蒙古军的猛将,就这样死在了乱军之中。

移剌蒲阿带着残兵往钧州(今河南禹州)方向突围,却被蒙古军追上。他战马跌倒,被蒙古兵活捉。拖雷亲自审问他:"你敢跟我作对,现在服了吗?"移剌蒲阿昂着头骂道:"我是大金元帅,岂肯降你蛮夷(古代对少数民族的蔑称)!"拖雷也不生气,笑着说:"那就成全你。"于是下令把他砍了。

完颜合达好不容易逃进钧州城,刚想喘口气,蒙古大军就围了上来。钧州城小兵少,根本守不住。城破那天,完颜合达巷战到最后一刻,被蒙古兵乱刀砍死。他死前望着北方,那里是金国的都城汴京,可惜他再也回不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