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宋端平三年(1236年),吉州庐陵(今江西吉安)的文山村里,一个男婴在破晓时分呱呱坠地。他爹文仪是个饱读诗书的秀才,看着窗外云海翻涌,给儿子取名“天祥”,字“履善”,盼他日后能踏善而行。这孩子打小就跟别的娃娃不一样,路过村里的乡贤祠,看到欧阳修、杨邦乂(yì)、胡铨的画像,会瞪着大眼睛问先生:“做人要是不能像他们那样青史留名,还算个啥?”先生捋着胡子直乐:“这小子,将来怕是要搞大事情。”
宝佑四年(1256年),二十岁的文天祥进京赶考。在集英殿殿试时,他提笔就写:“法天不息”,意思是皇帝要像上天一样勤勉。理宗一看这卷子,文采飞扬不说,还句句戳中自己想当个好皇帝的心思,大笔一挥点了状元。
文天祥当官后,先是在宁海军节度判官任上,看不惯贾似道专权,直接上书弹劾,结果被打发到外地做知州。后来调到赣州(今江西赣州),他在任上整顿吏治,救济灾民,老百姓都叫他“青天大老爷”。但此时的南宋,就像个千疮百孔的破船,贾似道刚在鄂州私和,襄阳又被围得铁桶一般,文天祥空有报国心,却只能干着急。
德佑元年(1275年)正月,襄阳失守的消息像炸雷一样传到临安。紧接着,元军统帅伯颜率二十万大军顺长江东下,破安庆、陷池州,兵锋直指建康。朝廷急得像热锅上的蚂蚁,谢太后下了道《勤王诏》,可满朝文武大眼瞪小眼,只有赣州知州文天祥积极响应,他说道:“国家养士三百年,今有事,征天下兵,乃无一人一骑入关者?吾深恨于此!”(《宋史·文天祥传》)
他立刻在赣州发布檄文,号召百姓起兵抗元。有人劝他:“元军势如破竹,您这不是拿鸡蛋碰石头吗?”文天祥把腰间玉带解下来往桌上一扔:“我算过了,家产还有万贯,全拿出来招兵买马!”他变卖家产凑了军费,短短几天就招了一万多义兵,其中有农民、矿工,还有不少江湖好汉。出发前,他给家人写了封信:“我走之后,若弟弟能侍奉母亲,妹妹能嫁人,我就没牵挂了。”
这年八月,文天祥带着义兵赶到临安。当时朝中主和派占上风,丞相陈宜中只想割地求和。文天祥见了谢太后,扑通跪下:“宋室危如累卵,唯有背水一战!请下令各路军马会师建康,我愿率部为先锋,与元军决一死战!”可陈宜中在旁边直撇嘴:“文大人啊,您这书生领兵,怕是纸上谈兵吧?”最终,朝廷只让文天祥去平江(今江苏苏州)防守,把最精锐的部队都调去守独松关。
文天祥到平江没多久,就接到独松关失守的消息。守关的将领张濡贪生怕死,带着亲兵跑了,元军趁势南下,平江成了孤城。文天祥急忙调兵遣将,让部将尹玉、朱华守五牧,自己坐镇平江。可南宋官军早就吓破了胆,元军一冲就散,尹玉率五百民兵死战,杀得血流成河,最后全部战死。文天祥听到败讯,捶胸痛哭:“我以为官军至少能撑几天,没想到比纸糊的还脆!”
平江守不住了,文天祥只好退到临安。此时谢太后已经任命他为右丞相兼枢密使,派他去元营议和。出发前,他的好友王炎午写了篇《生祭文丞相文》,贴在他必经之路上:“丞相此行,是想效仿唐朝的颜真卿吗?可颜真卿去叛营能骂死安禄山,您去元营,怕是凶多吉少啊!”文天祥看了,在纸上批了八个字:“人生自古,谁无死乎?”
到了皋亭山元营,伯颜坐在大帐里,见文天祥穿着宰相朝服进来,故意板着脸:“你们南宋想怎么议和?”文天祥一拱手:“北朝若有意保存宋室,就请退兵到平江或嘉兴,然后再商量岁币之事。如果非要灭宋,我文天祥唯有一死,绝不投降!”伯颜没想到这文弱书生这么硬气,拍案而起:“你一个书生,敢这么跟我说话?”文天祥冷笑:“我是大宋宰相,论家国大义,岂容你放肆!”
伯颜看软的不行来硬的,把文天祥扣在元营。夜里,他派降将吕文焕去劝降,文天祥一见到吕文焕就破口大骂:“你守襄阳六年,最后却投降,还有脸来见我?”吕文焕被骂得满脸通红,灰溜溜地走了。伯颜见劝不动,就把文天祥押解北上,打算送到大都(今北京)去。
押解路上,文天祥趁元军防备松懈,在镇江逃脱了。他乔装成难民,一路向南狂奔,饿了就摘野果吃,困了就睡在破庙里。走到真州时,守将苗再成开城迎接,哭着说:“丞相来了,大宋有救了!”可没过多久,扬州守将李庭芝听信谣言,说文天祥已经投降,下令追杀他。文天祥只好连夜逃离真州,一路上风声鹤唳,好几次差点被元军抓住。
他逃到温州,听说益王赵昰(shì)、广王赵昺(bǐng)在福州被张世杰、陆秀夫拥立为帝,史称端宗。文天祥立刻赶去福州,被任命为枢密使,都督诸路军马。他到南剑州(今福建南平)建立帅府,再次招募义兵。这次招兵比上次还难,有人说:“丞相啊,您上次招兵损兵折将,这次还能成吗?”文天祥指着帅府墙上的地图:“你们看,元军虽然占了长江以北,但福建、广东还有大片土地。只要我们团结一心,未必不能收复失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