混沌圣典

第23章 林家圣池!(1 / 1)

“本次年度考核,前十名,向前走一步。”

太上长老没有理会倒地的大长老,沉声说道。

除了昏死过去的林炎,其他九人都站到了林家演武场中心。

他们就是这一代林家的最强者。

“圣池一共可以容纳十人,林柔,你也上来。”

太上长老扫了一眼九人,冲林玄温和的点了点头后,对林柔说道。

“啊?我?”

林柔惊讶说道,她十年一直陪着林玄,都没有参加年度考核,竟然被太上长老允许进入林家圣池。

“你跟随少主多年,没有功劳也有苦劳,上来吧。”

太上长老没有多说,挥了挥手,便将十人托在空中。

“太上长老,林柔她没有参加……”

三长老还想劝阻,他不想自己的孙子的名额就这样被林柔拿走了。

“嗯?林炎现在醒了吗?”

太上长老瞪了三长老一眼,林炎刹那枯荣丹反噬发作,怎么配进入圣池?

随后太上长老不再理会三长老,大手一挥,十人便和太上长老一同消失在林家演武场。

演武场中的众人面面相觑。

“本以为林家早已没落,如今一看,林家依旧不容小觑。”

丹阳城其他三家代表互相对视,不知道在想些什么。

他们对林家庞大的底蕴早已窥视已久,本以为林天人皇前往北渊后可以趁机窃取,

今天林家这位太上长老的手段,一看就是玄级境修为,和他们三家的顶级战力一致。

看来此事得从长计议。

年末考核的硝烟渐渐散去,但林玄所带来的震撼,仍在整个丹阳郡持续发酵。

……

林家后山深处。

太上长老将他们带至此处,并未多言,转身迈步,林玄十人紧随其后。

他们并未走向家族中任何已知的建筑,反而来到后山一处极为偏僻、被重重禁制覆盖的断崖之下。

太上长老双手结出繁复玄奥的印诀,口中念念有词,古老的音节在山谷间回荡。

随着他最后一个音节落下,面前的石壁上,无数古老的符文逐一亮起,金光璀璨,交织成一道巨大的门户虚影。

门户缓缓洞开,一股精纯、原始、磅礴浩瀚的灵气,如同沉睡万年的巨龙苏醒,猛然喷薄而出!

仅仅是逸散出的一缕气息,就让林玄体内的混沌灵力加速运转,四肢百骸都感到一阵舒泰。

“此乃圣池入口,寻常手段万难察觉,唯有我林家嫡系血脉,配合太古秘法方可开启。

原本只有嫡系才能进入,现在人皇率领绝大部分嫡系镇守北渊,你们九人才有机会进入林家圣池。”

太上长沉声说道,率先踏入光门。

林玄深吸一口气,压下心中的震撼,紧随而入。

其他九人也跟在林玄后面,走进光门

眼前的景象,九人不由得瞠目结舌,心神剧震。

这并非一个传统意义上的“池”,而是一片广阔无垠、宛若独立开辟出的小天地!

穹顶之上,并非岩石,而是无尽的星海!

亿万星辰闪烁不定,垂落下一道道肉眼可见的星辉光柱,如同实质般注入下方。

星辉浓郁处,甚至凝聚成了液态,缓缓流淌。

脚下,是一片温润如玉的巨大平台,材质非金非石,散发着柔和的光晕。平台中央,则是一个巨大到难以想象的池渊。

说它是“池”,不如说是一片浩瀚的内海!

池中并非凡水,而是呈现出一种梦幻般的七彩琉璃色泽,浓稠如同琼浆玉液,表面氤氲着七彩神光,每一滴液体都仿佛蕴含着无穷的生机与精纯至极的能量。

池水微微荡漾,便有大道伦音相随,虚空中甚至有模糊的法则碎片显化、湮灭。

浓郁的灵雾在池面上蒸腾,化作龙、凤、麒麟、玄武等种种瑞兽形态,追逐嬉戏,栩栩如生,而后又散为最纯粹的灵气,融入这方天地。

池渊四周,矗立着九根通天彻地的巨型玉柱。

每一根玉柱都粗壮到需要百人合抱,高耸入星海深处,一眼望不到顶。

玉柱之上,雕刻着无数繁复玄奥的太古龙纹与星辰图案,这些纹路并非死物,而是时刻都在流转,仿佛在汲取九天星辰之力与地脉龙气,源源不断地灌注入下方的七彩池渊之中。

更让林玄心神震撼的是,在这九根擎天玉柱的顶端,隐约可见九尊巍峨无比、俯瞰众生的巨大人形虚影!

他们或手持星辰,或脚踏神龙,或背负宇宙,或执掌雷霆……

每一尊虚影都散发着睥睨万古、镇压诸天的无上皇道威严!

正是林家那传说中的九代圣皇!

他们的意志仿佛与这圣池、与这片天地彻底融为一体,亘古不灭。

仅仅是感受到那股若有若无的皇道威压,林玄体内的太虚苍龙血脉便不由自主地沸腾起来,仿佛在向先祖致敬,又仿佛在渴望着某种共鸣。

“这……这便是林家圣池?”

林玄喃喃自语,声音中充满了难以置信的敬畏。

此等手笔,此等气魄,简直匪夷所思!

将一片星海纳为穹顶,引亿万星力,聚九条大地龙脉,以九代圣皇意志镇压气运,滋养这一池神液。

这哪里是池,分明是一处夺天的造化、逆转乾坤的无上修炼圣地!

难怪林家能诞生九位人皇级数的无上存在,有此圣池作为根基,简直是钟天地之灵秀,聚万古之气运!

“不错。”

太上长老的声音带着一丝自豪与追忆,

“此圣池,乃是我林家第一代始祖,于太古洪荒中寻得一处先天灵眼,后经历代圣皇不断祭炼、拓展,融入自身大道感悟与无上神通,方才形成的。

池中每一滴神液,都蕴含着磅礴的星辰本源与龙脉精华,更有历代圣皇留下的道韵烙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