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阅微异谈

第35章 修道百年一念倾,荒坟砚语诉前尘(1 / 1)

【一念之差】——

康熙年间的暮春,山色葱茏,某孝廉独自漫步于嵩山深处。蜿蜒的山路旁,一条清澈的溪流潺潺而过,溪边,一位身姿婀娜的女子正在汲水。她衣着素雅,鬓发间斜插着一朵不知名的野花,举手投足间透着温婉娴静。

孝廉上前拱手作揖,温声说道:“姑娘,小生长途跋涉,口渴难耐,不知能否讨口水喝?”女子闻声抬起头,一双杏眼盈盈含笑,柔声道:“公子请稍候。”她动作轻盈地舀起一瓢溪水,递到孝廉手中。溪水清凉甘甜,入口沁人心脾。

孝廉道谢后,又试探着问道:“敢问姑娘,此去少林寺该往哪条路走?”女子放下水瓢,手指向远处山峦间隐约可见的一条小径,耐心解释道:“公子沿着这条山路一直向前,穿过那片松树林,便能见到少林寺的山门了。”

两人索性在溪边的老槐树下坐下,交谈起来。从诗词歌赋谈到人生际遇,女子谈吐不凡,见解独到,全然不似寻常农家女子。孝廉心中暗自疑惑,不禁猜测她或许是狐仙鬼魅幻化而成。然而,眼前女子面容姣好,举止优雅,言谈间透着亲切,令他不由自主地被吸引,越聊越是投机。

正当两人相谈甚欢时,女子突然神色大变,猛地站起身来,裙裾翻飞间,脸上露出惊恐又懊恼的神情:“好险!我险些前功尽弃!”孝廉一惊,忙问究竟。女子双颊绯红,眼中满是愧意,犹豫片刻后,轻声道出缘由:“我跟随师父潜心修道已有百余年,一直以为自己早已做到心如止水、波澜不惊。师父却曾告诫我:‘你不过是暂时压制住了妄念,那妄念依旧深藏心底。平日里没有诱惑,所以能保持平静,一旦遇到引发欲望的事物,便会乱了心神。就像茫茫沙漠中,只要有一粒草籽,遇上雨水就会立刻发芽生长。你即将面临魔障考验,明日一试便知其中厉害。’今日与公子相遇,一番问答交流,不知不觉间,那潜藏的妄念竟悄然萌动。若再与公子多聊片刻,我恐怕就难以控制自己,堕入魔道了!”

话音未落,只见女子足尖轻点地面,身形如同一缕青烟,瞬间跃上高高的树梢。她回头望了孝廉一眼,目光中带着几分遗憾与决然,随后化作一道残影,如飞鸟般消失在山林之间,只留下孝廉呆立原地,望着空荡荡的树梢,久久回不过神来。

【荒坟砚语】——

康熙年间的仲秋,天高云淡,族祖炅公负笈远行。作为康熙己未年博学鸿词科的被举荐者,他却因天性疏放不羁,不愿被官场束缚,宁可放弃这难得的进身之阶,也要纵情山水。此番听闻登州海市蜃楼奇观,便欣然启程,一路跋山涉水,向着那片神秘的海岸前行。

一日午后,行至一处村落,烈日当空,炅公只觉疲惫不堪,正巧看见路边一所乡村私塾,便叩门而入,打算讨口水喝,稍作歇息。踏入塾内,但见简陋的堂屋中,几张旧木桌排列整齐,案头堆放着几本破旧的书卷。一张斑驳的书案上,一方旧端砚尤为显眼。

炅公信步上前,轻轻拿起那方端砚细细端详。砚台虽历经岁月,却依旧温润细腻,砚背刻着十六个狂草大字,字迹苍劲有力:“万木萧森,路古山深。我坐其间,写上堵吟。”旁边还刻着“惜哉此叟”四字,字体稍小,却也风骨犹存。炅公不禁心生好奇,这砚台的主人究竟是何方人物,又有着怎样的故事?

他转头询问正在批改作业的私塾先生:“先生,敢问这方砚台从何而来?”塾师停下手中的笔,神色略显凝重,缓缓说道:“实不相瞒,村南的密林向来阴森诡异,据说有厉鬼出没,凡是夜间路过的人,十有八九都会染病。村民们深受其扰,忍无可忍。一日,众人提前埋伏,等那厉鬼现身,便手持棍棒,群起而攻之。那厉鬼惊慌逃窜,众人穷追不舍,一直追到一座荒坟前,厉鬼竟凭空消失了。大家一合计,索性挖开了那座坟墓,就在里面发现了这方砚台。后来,我用一斗小米从村民手中换了过来。”

炅公听后,沉思良久。他知晓“上堵吟”乃是三国时期孟达所作,由此推断,这墓主人想必是前朝的旧臣,先降后叛,战败后逃入山林,最终客死异乡。此人一生行事,在忠义与背叛间徘徊,生前进退失据,不得善终;死后仍不安分,以致骸骨遭掘,实在可悲可叹。想到此处,炅公不禁长叹一声:“生既无立身之道,殁又不知收敛,落得如此下场,当真是个冥顽不灵的鬼啊!”

夕阳西下,余晖透过窗棂洒在砚台上,映照着那些斑驳的刻痕。炅公轻轻放下砚台,告别塾师,继续踏上旅途,心中却久久无法平静,那方端砚背后的故事,仿佛在他眼前徐徐展开,诉说着一段尘封已久的历史与沧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