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迂士悲歌】——
在沧州,有个叫刘羽冲的人,他的名字随着时间的流逝已渐渐不为人所知,只留下模糊的印象。我的高祖父厚斋公,倒是与他往来频繁,常聚在一起吟诗唱和,度过许多惬意的时光。
刘羽冲这人,性格极其孤僻,仿佛将自己与外界隔绝开来。他对古代制度有着近乎痴迷的热爱,整日沉浸在古籍的世界里,嘴里谈论的都是些古制。他说得头头是道,可那些制度一旦放到现实中,却显得迂腐又不切实际,根本没有施行的可能。
有一回,他心血来潮,请来当时颇有名气的画家董天士,为自己作一幅画。画成之后,是一幅《秋林读书》图,画面中,一人端坐在秋日的树根旁,周围静谧无人,唯有秋风轻轻拂过,树叶沙沙作响。刘羽冲很是满意,又恳请厚斋公为这幅画题诗。厚斋公思索片刻,挥笔写下:“兀坐秋树根,块然无与伍。不知读何书,但见须眉古。只愁手所持,或是井田谱。”表面上是在描绘画面,实则是委婉地规劝刘羽冲,莫要一味沉浸在古制之中,要多看看现实世界。
偶然的一次机遇,刘羽冲在旧书摊上发现了一本古代兵书。他如获至宝,捧着书一路小跑回家,将自己关在房间里,没日没夜地研读起来。这一读就是一年多,他废寝忘食,仿佛要将书中的每一个字都刻进脑海里。读完之后,他自信满满,觉得自己已然掌握了行军打仗的精髓,自认为可以统率十万大军,驰骋沙场,立下赫赫战功。
当时,沧州一带时常有土匪出没,烧杀抢掠,百姓苦不堪言。刘羽冲听闻后,觉得自己大展身手的机会来了。他四处奔走,召集了一群乡兵,按照兵书上所写的方法,煞有介事地训练起来。训练时,他口中念念有词,一会儿喊着古代的军阵口号,一会儿又比划着奇怪的战术动作,乡兵们虽然觉得有些莫名其妙,但看他一脸严肃,也只能跟着照做。
不久,土匪再次来袭。刘羽冲信心十足地率领着乡兵迎战,他骑着一匹瘦马,挥舞着手中的长剑,嘴里高喊着兵书上的战术指令。可现实却给了他沉重的一击,乡兵们面对如狼似虎的土匪,毫无作战经验,瞬间乱了阵脚。刘羽冲拼命地指挥,可一切都无济于事,队伍如一盘散沙,很快就全军覆没。他自己也差点被土匪擒获,狼狈地逃窜回来,灰头土脸,满心的壮志豪情瞬间化为乌有。
但刘羽冲并没有因此而气馁,他坚信是自己还没有找到真正能改变现状的方法。一次,他又偶然得到一本古代水利书籍。这一次,他又一头扎进书里,潜心研究了整整一年。他仔细地绘制着各种水利图,密密麻麻的线条和标记,都是他对未来的憧憬。他觉得自己找到了让沧州土地肥沃、百姓富足的秘诀,迫不及待地拿着图纸和自己的见解,去找州官。
州官本就是个对新鲜事物感兴趣、愿意尝试的人,听了刘羽冲的一番高谈阔论,看着那些复杂的图纸,竟也动了心,决定让他在一个村子里进行试验。刘羽冲兴奋不已,立刻带领着村民们开始挖沟渠、修堤坝。他每天都早早地来到工地,亲自指挥,监督工程进度。村民们虽然对他的方法半信半疑,但在他的坚持下,还是按照他的要求完成了水利工程。
然而,命运似乎总爱捉弄刘羽冲。沟渠刚刚完工,一场突如其来的洪水汹涌而至。浑浊的浪涛如猛兽般奔腾而来,顺着新修的沟渠,一股脑儿地灌入村子。村民们惊慌失措,四处奔逃,许多房屋被洪水冲垮,人们在洪水中挣扎,差点都成了水中的鱼鳖。刘羽冲站在岸边,看着眼前的惨状,呆若木鸡,他怎么也想不明白,明明是按照书上的方法做的,为什么会变成这样。
接连的失败让刘羽冲备受打击,他整日郁郁寡欢,变得更加沉默寡言。常常一个人在庭院的台阶上不停地踱步,眉头紧锁,嘴里喃喃自语:“古人难道会欺骗我吗!”他一遍又一遍地重复着这六个字,一天要说上千百遍,仿佛这是他最后的执念。周围的人看到他这副模样,都忍不住摇头叹息。
没过多久,刘羽冲就在抑郁和困惑中病倒了,最终离开了人世。可奇怪的是,在他死后,每当风清月白的夜晚,总有人在他的墓前松柏下看到一个熟悉的身影。那人一边摇头,一边独自缓缓踱步,仔细一听,嘴里念叨的还是那句“古人难道会欺骗我吗”。要是有人好奇地靠近,或是嘲笑他,他的魂魄就会瞬间消失不见。可第二天,当人们再次来到墓前时,他又会像之前一样,在那里徘徊、念叨。
唉,一味拘泥于古代成规的人真是愚蠢至极,可怎么会愚蠢到如此地步呢?阿文勤公曾经教导我说:“满肚子都是书本知识有时反而会误事,然而肚子里一卷书也没有,同样会误事。就像国手级别的棋手,他们不会废弃旧的棋谱,但也不会死板地只按照旧棋谱下棋;医术高超的医生,不会拘泥于古代的药方,但也不会完全脱离古代药方。所以说,要真正理解并灵活运用其中的奥妙,关键在于人自身。又说:‘可以教给人做事的规矩和方法,但不能让人一定变得灵巧。’” 刘羽冲的故事,就像一个警示的钟声,时刻提醒着人们,对待知识和经验,要懂得灵活运用,切不可盲目照搬。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