窗外的阳光依旧明媚,厂区里机器的轰鸣声此起彼伏,像是在为这支团队的新旅程敲响鼓点。刘好仃站在办公室窗前,手里端着一杯刚泡好的茶,眼神却早已飘向远方。
几天前的那场会议之后,研发筹备工作已经全面铺开。资料收集、专家联络、技术研讨……每一项都在按部就班地推进。而今天,他要做的,是带领团队正式迈入一个全新的领域——前沿玻璃技术的探索。
“小李,来开会。”他拿起电话拨通了项目组成员的号码。
会议室里,气氛比前几天更热闹了些。大家围坐在桌边,桌上摆着几份打印出来的行业报告和一份手写的初步计划表。
“各位,”刘好仃环视一圈,“从今天开始,咱们要进入真正的‘探索’阶段了。”
“不是已经开始了吗?”有人笑着问。
“之前是准备,现在才是动真格的。”刘好仃笑着点头,“我们要确定方向、查资料、找合作,这三件事必须同时推进。”
“听起来像三线作战。”小李皱眉。
“没错。”刘好仃不否认,“但这也是我们接下来一段时间的核心任务。谁也不能掉链子。”
会议一开始,大家就开始你一言我一语地讨论起来。有人说电致变色玻璃前景好,也有人觉得纳米涂层更有突破空间;还有人提到最近听说一种新型隔热材料,可能适合用在高端幕墙产品上。
“停停停。”刘好仃举起手,“别急着下结论。咱们先把所有可能性列出来,再分头研究。”
于是,一张白板上很快被写满了关键词:智能调光、自清洁、节能结构、纳米涂层、复合材料……
“接下来,”刘好仃指着白板,“咱们分成三个小组,每组负责几个方向,先做预研究。三天后汇报成果,再一起决定主攻方向。”
会开完,大家各自领了任务,会议室又恢复了安静。刘好仃回到办公室,打开电脑,看着屏幕上跳动的数据和图表,心里踏实了不少。
资料收集的工作比想象中还要繁琐。市面上关于玻璃新材料的研究论文、专利文档、技术白皮书多如牛毛,而且很多都是英文文献,需要翻译、整理、归纳。
“这哪是看资料,简直是在啃砖头。”小李一边翻着电脑屏幕上的PDF文件,一边抱怨。
“可不是嘛。”另一位同事苦笑道,“有些期刊还是付费的,申请权限还得等审核。”
刘好仃知道这件事不能拖,立刻安排专人负责联系数据库管理员,争取尽快开通访问权限。同时,他还让团队成员分工协作,按照不同技术方向分别收集资料。
“别贪多,先抓重点。”他在群里提醒道,“能下载的先下载,看不懂的先标出来,回头统一处理。”
几天下来,团队的办公桌上堆满了打印出来的资料,墙上贴满了便利贴,上面写满了关键词和技术要点。每个人的电脑里也都建起了分类文件夹,整齐得像图书馆目录。
最让大家兴奋的是,在一份国外学术期刊上,他们发现了一篇关于新型纳米材料的研究论文。论文中提到了一种具有超强耐候性和导热性的材料,虽然没有详细说明制备方法,但它的性能参数让人眼前一亮。
“这玩意儿要是能用在我们的产品上,说不定能解决现有的隔热问题。”小李兴奋地说。
“问题是,怎么搞到它?”另一个同事提出疑问。
“那就继续查。”刘好仃毫不犹豫地说,“找到源头,看看有没有合作的可能性。”
科研机构的合作进展就没那么顺利了。虽说刘好仃通过人脉找到了几家有相关研究背景的单位,但真正愿意坐下来谈的并不多。
“要么太忙,要么兴趣不大。”小李无奈地说,“有的回复邮件都慢得像蜗牛。”
“科研机构本来节奏就慢。”刘好仃倒是不急,“但我们得主动点。”
于是,他带着核心成员亲自跑了好几趟大学实验室和研究所。有时候是一杯咖啡的时间,有时候是一顿饭的功夫,慢慢地,关系也就熟络了起来。
有一次,在与某高校材料工程学院的教授见面时,对方提到了一个正在进行的研究课题,刚好与他们想探索的方向有交集。
“你们这个方向挺有意思的。”那位教授翻看着刘好仃带来的技术方案,“我们这边也在做一些相关的基础研究,或许可以互相借鉴。”
这句话就像一颗种子,在刘好仃心里悄悄发了芽。
“如果能搭上他们的研究资源,咱们的技术积累速度就能快不少。”他心里盘算着。
回去的路上,小李还在感慨:“以前总觉得科研离我们很远,现在才发现,其实只要迈出第一步,距离也没那么大。”
刘好仃笑了笑,没说话。他知道,这条路才刚刚开始,前方还有很多未知等着他们去发现。
夜幕降临,办公室的灯光依然亮着。资料桌上堆满了一摞摞的文献,打印机还在不停地吐出新的纸张,键盘敲击的声音此起彼伏。
“刘哥,你说咱们这次真的能搞出点新东西吗?”小李一边喝着保温杯里的枸杞水,一边问道。
刘好仃抬头看了他一眼,目光坚定:“你觉得呢?”
“我觉得……咱们已经在路上了。”小李点点头。
“这就够了。”刘好仃笑了,“路走着走着,自然就有方向了。”
窗外,风轻轻吹过,树叶沙沙作响。远处的厂房灯火通明,仿佛整个厂区都在为这场探索之旅默默加油。
而此刻,刘好仃的心里,也充满了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