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玻璃厂打工记

第76集:创新升级(1 / 1)

刘好仃站在会议室的白板前,手里拿着马克笔,目光扫过一圈坐在会议桌旁的团队成员。窗外阳光透过玻璃洒进来,在桌面铺上一层暖意,仿佛连空气都变得轻快了些。

“咱们现在要做的,不是跟他们比谁抄得更像。”他顿了顿,笔尖在白板上写下三个大字:创新升级,“而是要比他们走得更远。”

小王靠在椅背上,一边转着圆珠笔一边笑:“刘哥说得有道理,但问题是,怎么个‘走更远’法?”

这句话像是点燃了导火索,会议室里顿时热闹起来。有人主张开发全新系列的产品,有人建议在现有基础上增加智能功能,还有人提出可以尝试环保材料……大家七嘴八舌,观点各异,气氛热烈却也略显混乱。

刘好仃没急着打断,等大家说得差不多了,才轻轻敲了敲白板:“咱们先冷静下来,看看市场反馈和竞品分析的数据。”

数据一摆出来,整个会议室安静了不少。数据显示,虽然自家产品在质量和性能上仍占优势,但竞争对手的价格确实低了百分之五到八,而且外观几乎复刻了自家设计。这说明客户在价格敏感的情况下,可能会动摇。

“所以我们要做的,是让别人即使想模仿,也模仿不出我们产品的核心价值。”刘好仃语气坚定,“从两个方向入手:一是研发更多独特功能的新产品;二是优化现有产品的性能和质量。”

小林举手:“那具体怎么分?资源有限,总不能两头一起抓吧?”

“不急。”刘好仃笑了笑,“我们先集中力量打一场漂亮仗,再逐步推进。”

他环视一圈,目光落在一个年轻工程师身上——那是前几天在会上提到新型材料设想的小张。

“小张,你上次提的那个想法,能再说说吗?”

小张愣了一下,随即清了清嗓子:“就是……我觉得我们可以考虑引入一种新型复合材料,不仅强度更高,还能提升隔热性能。如果应用在我们的高端产品线上,可能会成为差异化竞争的关键点。”

会议室里响起几声“嗯”和“有点意思”的声音。

“这个思路不错。”刘好仃点头,“那就由你牵头,组织一个小团队专门研究这种材料的应用可能性。其他部门配合提供资源支持。”

接下来的几天,工厂像是被注入了一剂强心针。研发组开始频繁开会、做实验,销售部也在收集市场上新材料的相关信息,甚至联系了几家科研机构寻求技术支持。

有一天,刘好仃亲自带队去拜访一家材料研究所。接待他们的是一位姓陈的研究员,四十出头,戴着金丝眼镜,说话慢条斯理。

“你们提到的那种复合材料,我们这边其实刚完成一项相关的涂层技术测试。”陈研究员一边翻资料一边说,“这种涂层不仅能增强表面硬度,还能有效减少紫外线穿透率。”

“听起来很适合我们的产品!”刘好仃眼睛一亮。

“不过目前还在实验室阶段,实际应用还需要进一步测试。”

“那就请你们帮忙测试一下。”刘好仃爽快地说,“费用我们来承担,只要能尽快拿到结果。”

离开研究所时,小王兴奋地问:“刘哥,你是认真的啊?”

“当然。”刘好仃笑着拍拍他的肩膀,“有时候,突破就藏在别人还没完全掌握的技术里。”

与此同时,另一条战线也在紧锣密鼓地展开。

为了提升现有产品的性能,刘好仃带着质量检测小组对生产流程进行了全面梳理。从原材料入厂到成品包装,每一个环节都被重新审视。

“这里温度控制是不是可以再精细一点?”他在车间里指着一台加热设备问。

“理论上可以,但需要重新调试参数。”负责人回答。

“那就调。”

“可这样会延长生产周期。”

“时间换质量,值得。”

于是,实验室变成了最热闹的地方。每天都有人在那里配比材料、调整工艺、记录数据。有时为了一个微小的改进,团队要在高温下反复试验十几遍。

有一次,一位老员工看着满桌的实验报告叹气:“这不是折腾自己嘛,原来的产品不是已经很好了吗?”

“好是好,但还可以更好。”刘好仃接过报告,“客户的需求不会停,我们也不能停。”

就在大家忙得不可开交的时候,小张那边传来了好消息。

“刘哥,我们找到一种微量元素的添加方案,初步测试显示,它能让玻璃的抗压性提高至少10%!”

“真的?”刘好仃眼前一亮,“有没有详细数据?”

“都在这儿呢!”小张递上一份厚厚的报告。

刘好仃仔细翻看,越看越满意。他抬起头,冲着小张竖了个大拇指:“干得好!”

当天晚上,刘好仃回到办公室,窗外已是灯火通明。他站在窗边,看着远处忙碌的车间,心里踏实了许多。

手机震动了一下,是小王发来的消息:“刘哥,今天又有几个客户主动联系我们,说愿意为我们的新产品预留订单。”

他笑了笑,回了一句:“告诉他们,我们会让他们看到不一样的玻璃世界。”

夜色渐深,办公室里的灯光依旧亮着。墙上的挂钟滴答作响,像是在默默记录着这场创新升级战役的第一步。

而刘好仃知道,这只是开始。

他转身坐下,打开电脑,开始撰写一份新的项目计划书。标题栏闪烁着光标,等待输入第一个字符。

他深吸一口气,手指轻轻敲下:

《未来玻璃:不止于透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