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光透过玻璃窗洒进办公室,刘好仃坐在桌前翻看手中的测试报告,脸上带着一丝难得的轻松。上一回样品测试成功后,团队士气大振,连带整个车间都多了几分活力。他合上报告,轻轻叹了口气,心想:是时候往前再走一步了。
“小李。”他朝门口喊了一声。
“在!”助理小李几乎是瞬间冒了出来,手里还端着刚泡好的茶。
“把会议室收拾一下,十点开会。”
“明白!”小李放下茶杯,转身就跑。
会议桌上很快摆好了地图、客户名单和调研计划草稿。刘好仃看着手头有限的时间和庞大的调研范围,眉头微皱:“深圳本地加上周边城市,总共二十家重点客户,我们只有一周时间。”
王海挠了挠头:“这安排得也太紧了吧?”
“不紧不行。”刘好仃翻开笔记本,“新产品能不能卖出去,关键就在这几天。你们负责联系客户,我来安排路线。”
大家开始分工,气氛紧张却有序。小李一边记录一边嘀咕:“刘哥,那个老张真要见吗?听说他上次可没给咱们留情面。”
刘好仃笑了笑:“正因为他不留情面,才更要见。知道问题在哪,才能改。”
他在本子上写下“老张”两个字,又用红笔圈了起来。那是一个大型建筑公司的采购负责人,曾毫不客气地指出他们旧产品的种种不足。刘好仃记得那天老张说:“你们的玻璃隔音差、耐热低,我买回去不是装窗户,是装隐患。”
如今,新样品已经通过所有测试,性能提升不少。但刘好仃心里清楚,真正决定成败的,不是实验室里的数据,而是市场上的反馈。
会议结束时,已经是中午。刘好仃走出会议室,阳光正好打在他身上,暖洋洋的,像给信心镀了层金边。
接下来的两天,团队分头行动,打电话、发邮件、上门拜访,忙得脚不沾地。然而现实比想象中更难缠——三家重点客户里,两家直接婉拒,一家态度模糊。
“刘哥,那边说最近项目多,实在抽不出时间。”小李一脸无奈地汇报。
“你跟他说,我们这次的产品是根据他们的需求专门优化的。”刘好仃接过电话,“让我来试试。”
他拨通号码,语气诚恳:“您好,我是深圳玻璃厂的刘好仃。这次我们做了不少改进,想请您亲自看看。如果方便的话,还可以提供样品试用。”
对方沉默了几秒,似乎在权衡什么。
“您还记得去年我们那批产品吗?”刘好仃继续道,“当时您提的建议,我们都记住了。”
电话那头传来一声轻笑:“我记得。你们那次确实让我挺失望的。”
“所以这次,我们不想再让您失望。”刘好仃笑着说,“哪怕只是一次十分钟的见面,我们也愿意。”
最终,三家人全部答应接待。挂断电话后,小李松了口气:“刘哥,你是怎么做到的?”
“做人做事,别怕被拒绝,关键是让别人看到你的诚意。”刘好仃拍拍他的肩膀,“去准备资料吧,明天出发。”
第二天一早,刘好仃带着王海和小李驱车前往第一家客户公司。路上阳光明媚,车窗外的风景飞速倒退,像是催促他们赶紧赶路。
到了客户大楼,前台小姐热情引导他们进入会议室。客户代表是个穿着西装的年轻人,看起来三十出头,神情略显冷淡。
“你们的产品,我们之前了解过。”他开门见山,“但说实话,我们对之前的体验不太满意。”
刘好仃点点头,没有辩解,只是拿出一份测试报告:“这是我们最新一批样品的数据,您可以看看。”
年轻人翻了几页,眼神略微动了一下:“这个透光响应速度……比市面上的快不少?”
“是的。”刘好仃指着图表解释,“而且结构稳定性也经过极端环境测试,形变控制得很好。”
“听起来不错。”年轻人顿了顿,忽然问,“不过你们的产品能抗高温吗?”
这个问题让刘好仃心头一震。他知道这是个试探,也是个提醒。上一次失败的教训,不能忘。
“我们的耐热极限是750℃,持续十分钟没问题。”他答得干脆,“如果您需要更高标准,我们可以进一步调整。”
年轻人点了点头,没再多说什么。会谈结束后,他递过来一张名片,在背面写了几个字:“建议增加智能语音控制功能。”
刘好仃接过来一看,忍不住笑了:“谢谢您的建议。”
回到车上,王海忍不住问:“刘哥,客户说的那些要求,咱们都能满足吗?”
“有些能,有些还需要研究。”刘好仃靠在座椅上,“但重要的是,我们要让他们知道,我们在听。”
三天下来,他们跑了五家客户,收集了十几条反馈意见。有人提出希望增强隔音性能,有人关心运输过程中的保护措施,还有人提到价格敏感的问题。
晚上回到办公室,刘好仃打开电脑,开始整理这些信息。小李站在旁边看着屏幕,嘟囔道:“感觉客户要的东西太多了,咱们哪做得过来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