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玻璃厂打工记

第61集:方案调整(1 / 1)

清晨的阳光透过玻璃洒进车间,空气中还带着昨夜加班后未散尽的金属味。刘好仃坐在办公桌前,手里翻着一页页实验记录,眉头紧锁。

王海端着一杯热茶走过来,把杯子放在他手边:“刘哥,昨晚又没睡好吧?”

“嗯。”刘好仃应了一声,眼睛仍盯着纸上的数据,“材料比例偏差、温度曲线不稳定……这两个问题要是不解决,新样品还是得趴窝。”

王海叹了口气:“问题是咱们现在只剩一点点原材料了,连一次完整试验都不够。”

“那就得靠脑子。”刘好仃抬头看了他一眼,“我昨晚画了个模拟图,你帮我看看有没有逻辑漏洞。”

他从抽屉里抽出一张皱巴巴的草稿纸,上面密密麻麻全是数字和箭头。王海凑近一看,忍不住笑出声:“这字儿比小学生写作业还乱。”

“别管字好不好看,关键是思路。”刘好仃用手指敲了敲纸上的几个关键点,“我们先假设A材料比例偏高0.5%,再结合温控波动超过±5℃的情况——你看,性能下降的幅度刚好吻合昨天测试的数据。”

王海点点头:“确实挺像那么回事。但问题是,怎么验证?”

“去维修车间借那台老温控箱。”刘好仃说,“虽然年头久,但精度还能凑合用。”

王海一愣:“你不是开玩笑吧?那箱子都快成古董了。”

“它可比某些人靠谱多了。”刘好仃起身拍了拍裤子,“走吧,时间不多了。”

两人穿过厂区,来到维修车间角落。一台贴着泛黄标签的温控箱静静地躺在那里,标签上写着:“校准日期:2020年3月”。

“这玩意儿能动吗?”王海蹲下来看了看。

“试试就知道。”刘好仃打开箱门,检查了一下内部线路,“电源正常,加热模块也没坏。只要加个温度计,就能模拟小范围的热处理过程。”

他们找来工具,花了两个小时搭建了一个简易实验平台。接着,刘好仃亲自调配了一小批新材料,按照预估的最佳配比放入温控箱中。

“设定温度680℃,保持两小时。”他一边调整参数一边说道,“如果没问题,这批材料的响应速度应该会提升至少15%。”

王海在一旁记录数据:“希望这次别再打脸了。”

“失败不可怕,可怕的是不知道为什么失败。”刘好仃笑了笑,“我们现在知道原因了,剩下的就是一步步去验证。”

时间一分一秒过去,温控箱里的温度缓缓上升。刘好仃站在旁边,目不转睛地盯着温度计指针,仿佛那是决定成败的关键。

“滴——”一声提示音响起,实验完成。

他们取出材料,用便携式检测仪做了初步测试。屏幕上的数值跳动几下,最终停在了一个令人满意的区间。

王海瞪大了眼睛:“真行了?!”

刘好仃嘴角微微上扬:“看来方向是对的。”

回到办公室后,他们立刻整理数据,准备向管理层提交新方案。

下午三点,李主任走进车间,手里拿着一份报告,脸色不太好看。

“你们又要折腾一次?”他语气冷淡,“上次失败还不够?”

“这次不一样。”刘好仃递上数据分析报告,“我们找到了主因,并且已经做了小规模验证,结果符合预期。”

李主任翻开报告,扫了几眼,忽然停下,指着一段话划掉,并在旁边写下“先看结果再说”。

他抬头看着刘好仃:“你要多少资源?”

“原预算的60%就够了。”刘好仃答得干脆,“而且只需要三天时间。”

李主任沉默了几秒,点了点头:“行吧,给你们最后一次机会。”

送走李主任后,王海松了口气:“这家伙今天倒是意外好说话。”

“他是聪明人。”刘好仃笑着说,“知道我们这次是有备而来。”

接下来的时间里,整个团队进入紧张的准备阶段。

他们重新校准设备,检查每一道工序的操作规范,甚至连质检流程也进行了优化。刘好仃亲自带队,在每一个关键节点上反复确认,确保万无一失。

小张拿着新批次的材料走到刘好仃面前:“刘哥,这批NANO-2024-B1,储存条件完全达标。”

“很好。”刘好仃接过材料,“记住,这次不能有任何疏漏。”

“明白!”小张点头。

就在大家忙碌时,刘好仃无意间翻到一本旧实验日志。他在一页泛黄的纸张上发现了一段手写备注:

“若温控波动超±5℃,折射率将失衡。”

落款是三个月前,署名是一个陌生的名字:前实习生。

刘好仃盯着这句话看了许久,低声自语:“原来早就有人注意到了这个问题……”

他拿起笔,在笔记本上记下了这条线索,并在旁边画了个问号。

这时,王海走了进来:“刘哥,设备都准备好了,可以开始了。”

刘好仃合上笔记本,站起身来,眼神坚定:“好,开工。”

车间里,机器轰鸣声再次响起。新的样品即将诞生,而这一次,所有人都屏住了呼吸。

因为,他们都清楚,成功与否,就看接下来的这几小时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