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合院:教秦姨开车,油门呼到底

第96章 怎么有这么大的本事(1 / 1)

大领导听了这话,脸上带着笑,也没点破,只是静静地看着苏烨。

而苏烨这时也沉默了一会儿。

他对后世的工业发展很了解。

现在是工业体系刚刚起步,以后会慢慢发展,进入现代化和自动化。

但最终的工业,还是要靠互联网,进入半导体行业。

发展芯片技术,才是真正的王牌。

不过,想搞芯片技术,现在根本不可能。

因为国内的通讯行业还处在起步阶段,连电话都没普及。

至于互联网,几乎没人知道。

我国从1957年开始研制通用的数字电子计算器,直到1958年8月1日,这台机器才开始运行短程序。

这标志着我国第一台电子计算机正式诞生。为了纪念这个重要时刻,这台机器被命名为8A型电子数字计算器。后来在738计算机厂开始小批量生产,并改名为103型计算器(即DGS-1型)。

当时一共生产了38台这种计算机。

这些机器都被用到了各个关键行业中。

民间根本不可能普及。

就连轧钢厂这样的企业也接触不到。

只有航空航天和军事研究单位才能使用。

而且,使用之前必须经过严格的审批程序,还要排队申请。

就算排到了,也得去指定的地方使用。

非常麻烦,也非常费事。

最主要的是,这种计算机体积非常大。

主机部分就占用了好几个大型机柜,占地约40平方米。

当时的主机内部结构非常精密,里面有将近4000个半导体和二极管,还有800多个电子管。

因此运算速度也只有每秒三十次。

即便如此,对我国计算机的发展仍然具有重要的意义。

真正开始使用互联网,是在1986年,钱天白先生发送了中国第一封电子邮件。

而我国全面接入互联网则是在1994年。

所以,现在苏烨如果跟他们讲互联网和计算机的事情,

那就像是在说天书一样,没人能懂。

即使是一些高级领导可能知道一些,但也不多。

甚至只是知道名字,具体怎么用,他们完全不清楚。

所以,根据目前的情况,

要回答领导的问题,

只能从人才培养的角度来回答。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而科学技术不是凭空出现的,需要人才去研发和创造。”

“所以,人才才是最关键的因素!”

“我们啯家现在的状况,想必领导您比我更清楚,人才的短缺导致我们无法自主研发很多关键技术,即使是高精尖的人才,也只能投入到军事领域,其他领域却无能为力,只能依靠鹅,为此我们付出了很大的代价。”

“因此,我认为,想要改变这种亏本的局面,唯一的办法就是大规模培养属于我们自己的人才。”

“要实现大规模培养,就必须重视教育和职业化发展这两个方面,至少能在三五年内培养出一批可用的人才。”

“虽然短期内仍需依赖外部支持,但总比一直这样亏损下去要好得多。”

“领导,这是我一点不成熟的想法,说的不对的地方,还请您多包涵。”

苏烨不敢多说什么。

马上就要到那个关键的时间点,他现在最安全的做法就是留在轧钢厂,继续当个普通工人。

因为根据后来的统计来看,到了那个时间点,虽然各地工厂都受到了一些影响,但高级工人和保卫科这边受到的冲击是最小的。

就算是普通工人,影响也并不大。

毕竟不管外面怎么闹,生产任务是不能耽误的,所以这里就算有点动荡,也不会太严重。

所以现在他不敢多说话,万一被这位领导调走,去了上面,对他来说未必是好事。

要知道,后来这位领导也受到了牵连。

到时候要是出事了,他也没办法保得住自己。

与其这样,不如老老实实待在轧钢厂,守着保卫科,有枪有人,谁也动不了他。

就算李仁义当上了G委会主任,到时候也得靠着他,不敢对他怎么样。

所以现在他只需要稍微铺垫一下,只要能在领导心里留下一个印象就行。

以后如果需要提供各种建议,或者从系统签到中获得一些先进的技术,至少有个渠道能把这些东西传出去。

这已经够了。

至于其他的事情,比如进体制内工作,苏烨并不感兴趣。

他对自己的未来有着清晰的规划。

他不想成为一个有钱人,而是要成为一个成功的人,带领啯家发展高端芯片科技,尽早布局,改变以后被限制、被封锁的局面。

像光刻机这样的技术,如果有可能的话,他希望将来能由我们自己来制造。

阿斯麦也不是不可以被我们收购,然后主导研发。

让光刻机成为我们的专利技术,反过来对其他啯家进行封锁和限制。

当然,现在想这些都是空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