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生之我是大明皇太孙朱雄英

第89章 惊雷之策(1 / 1)

奉天殿内,死一般的寂静。

所有人的目光,都聚焦在那个跪在大殿中央的少年身上,以及他高高举过头顶的那份奏书。

“惊雷计划”。

这个名字,充满了肃杀与决断之气,让在场每一个久经风浪的大臣,都感到一阵心悸。更让他们震撼的,是朱雄英立下的那道军令状——辞去职务,自请守陵。

这已经不是一个臣子对君主的承诺,这是一个储君,用自己全部的政治生命与未来,为他的计划所做的终极背书。

“呈上来。”

御座之上,朱元璋的声音沙哑,却透着一股不容置疑的威严。他死死地盯着自己的孙儿,那眼神中,有震惊,有审视,更有最后一丝身为帝王的、对国运的审慎。

小太监颤抖着走下御阶,接过奏疏,恭敬地呈递到朱元-璋的面前。

朱元璋没有立刻打开,而是将目光缓缓扫过殿下的文武百官。

“都给咱听好了。”他冷冷地说道,“今日之事,若有一字泄露于殿外,株连九族!”

“臣等遵旨!”百官齐声应诺,心中更是凛然。他们知道,接下来他们将要听到的,必将是足以颠覆整个帝国战略的最高机密。

朱元璋这才展开了奏书,目光一接触到上面的文字,他的瞳孔便猛地一缩。

奏疏不长,字迹清秀而有力,但其上所陈述的计划,却如同一幅波澜壮阔、又险峻万分的战争画卷,在他的眼前轰然展开。

朱雄英的声音,适时地在大殿中响起,平静而清晰,仿佛在为这幅画卷,做着最冷静的注解。

“‘惊雷计划’,其核心,在于一个‘奇’字。化被动为主动,避开敌之所长,击其必救之软肋。”

“此策,共分三步,一体两翼,同时发动。”

“第一步:北境维稳,神机初鸣。”

“北元之敌,其势在‘奇袭’,其利在‘机动’。若我大军云集,正面对决,则正中其下怀,陷入与昔日蒙古主力决战的泥潭。故,北境之策,不在于‘剿’,而在于‘拒’。”

“孙儿恳请皇爷爷,立刻派遣神机营北上。不必万人,只需一千精锐,由孙儿亲信将领统率,携带最新式的‘神威’火炮与连发手弩,进驻大同前线。”

“神机营之任务,非是出关浪战,而是据坚城而守。以我火器之绝对优势,构建一道让任何骑兵都无法逾越的死亡防线。来多少,便杀多少。以最小的代价,最大限度地杀伤其有生力量。”

“此举,一可迅速稳定北疆战局,安抚人心。二可向全军上下,乃至天下人,实战检验‘技术建军’思想的正确性与强大威力!用北元精锐的鲜血,来为我大明军队的改革,祭旗!”

这第一步,听得蓝玉等武将眉头紧锁。一千人?去抵挡数万北元精骑?这不是天方夜谭吗?可一想到东瀛之战中,明军火器的恐怖威力,他们又有些不确定起来。

“第二步:南洋蛰伏,暗度陈仓。”

朱雄英的声音继续响起,平静中透着一股冰冷的算计。

“南洋之败,已成定局。秦王叔兵败重伤,舰队尽墨。此时若再派大军远征,劳师动众,且胜负难料。佛郎机人船坚炮利,以我现有水师与之硬撼,实为不智。”

“故,南洋之策,不在于‘战’,而在于‘骗’。”

“孙儿恳请皇爷爷,明发上谕,严斥秦王兵败之罪,并宣布因北疆战事紧张,国力不济,暂时放弃南洋争端,召回所有残余船只与人员,摆出一副全面收缩、自顾不暇的姿态。”

“此举,既可麻痹佛郎机人,使其放松警惕,亦可向朝中保守派示好,平息‘禁海’之争。是为‘骄敌之计’。”

“然,暗地里,则命南洋残部,化整为零,伪装成海商、渔民,渗透至麻六甲、苏门答腊等地。他们的任务只有一个:不惜一切代价,刺探佛郎机人在南洋的每一个据点、每一条航线、尤其是他们位于巴达维亚的‘总督府’之虚实。为我军未来的雷霆一击,做好最充分的情报准备。”

这一步,可谓阴险至极。以退为进,示敌以弱,实则是在为一场更致命的复仇,磨砺獠牙。方孝孺等文官听到要“暂时禁海”,脸色稍缓,却又觉得此事似乎没那么简单。

而接下来,朱雄英所说的第三步,也是整个“惊雷计划”最核心、最石破天惊的一环,则让在场所有人都彻底倒吸了一口凉气。

“第三步:奇兵东出,釜底抽薪!”

朱雄英走到那巨大的《万国舆图》前,手中不知何时多了一根长长的白蜡杆。

“皇爷爷,诸位大人。北元军的新式装备从何而来?他们对我大明边防的精准情报从何而来?仅仅依靠他们自己,绝无可能。这背后,必然有一只黑手,在为他们提供武器、金钱与支持!”

他的白蜡杆,在舆图上缓缓移动,越过了大明,越过了高丽,最终,重重地落在了那片刚刚被平定的东瀛列岛之上。

“而这只黑手,孙儿断定,其巢穴,必在此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