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生之我是大明皇太孙朱雄英

第68章 风起朝堂,权力雏形(1 / 1)

圣旨一下,如巨石入水,在看似平静的应天府朝堂之上,激起了层层叠叠的涟漪。

两道看似不起眼的谕令,经由通政司,迅速传达到了相关的衙门。

第一道,是关于东宫防务的。谕令称:鉴于东宫之内,尚有前朝吕氏余党作祟,为保太子及皇太孙安危,特准东宫增设一支三百人的“东宫模范营”,专司扈卫。其兵员、粮饷由兵部、户部按禁军双倍之标准拨付,其武备,则由格物司最新研制之火器优先供给。

第二道,则更为隐晦。谕令言及,东宫内侍宫女之中,偶有玩忽职守、暗通关节之徒,为正宫闱风气,特设“东宫内察司”,由东宫自行拣选忠谨之人充任,专司纠察宫内不法之事。

这两道旨意,分开来看,似乎都合情合理,是皇帝对储君一脉安全的格外关恩。然而,当朝中那些浸淫政治数十年的老狐狸们,将这两道旨意放在一起解读时,其背后所蕴含的深意,足以让他们彻夜难眠。

文官集团的警钟

中书省,值房。

午后阳光正好,茶香袅袅。然而,几位内阁重臣的脸上,却是一片挥之不去的阴云。为首的,正是素以刚正清流着称的礼部尚书任淳。

“诸位都听说了吧?”任淳放下茶杯,声音沉重,“东宫,要设自己的‘兵’和‘眼’了。”

户部尚书茹太素擦了擦额头的汗,忧心忡忡地说道:“何止啊!我今日接到兵部的文书,那‘模范营’三百人,军饷竟是京营的双倍!兵甲武备,更是由那个神秘的格物司独家供给。听说,他们人手一支的新式火铳,射程和威力,都远胜军中现有的装备。这哪里是卫队,这分明是一支以一当十的精锐!”

“茹大人所言,还只是其一。”都察院左都御史詹徽,这位以铁面无私闻名的言官领袖,面色铁青地补充道,“更可怕的,是那个‘内察司’!名义上是纠察宫内,可谁能保证,它的眼睛不会看到宫外?它的耳朵不会听到朝堂?自古以来,监察百官,乃我等御史台之神圣职责。如今东宫另设私察,此乃以家法乱国法,是动摇我朝监察制度的根基啊!”

任淳长叹一声,抚着花白的胡须,眼中满是痛心疾首。

“老夫担心的,还不是这些。”他的声音里带着一丝恐惧,“老夫担心的是,汉之‘太子家令’,唐之‘东宫六率’。历史上,太子私设武备,自建班底,最终与君父反目,酿成大祸的例子,还少吗?皇太孙殿下,年纪虽幼,然其心智手段,远超常人。如今便已锋芒毕露,若再手握利刃与鹰犬,将来……将来我大明,恐有‘玄武门之变’的隐忧啊!”

“玄武门之变”!

这五个字,如同一道阴冷的闪电,击中了在场所有人的心脏。他们脸上血色尽褪,再也说不出一句话来。

这是所有文官心中,最深沉的梦魇。他们最理想的君主,是像太子朱标那般仁厚、守礼的君主。而一个手握兵权、自建情报系统、行事果决的强势储君,让他们感到了发自肺腑的恐惧。

“不行!此事绝不能坐视不理!”詹徽猛地一拍桌子,站了起来,“我等必须联名上疏,向陛下痛陈利害!请陛下收回成命!否则,国将不国!”

“附议!” “必须上书!”

一场由文官集团发起的,旨在阻止东宫权力扩张的风暴,就在这间小小的茶室里,悄然酝酿成型。

武将勋贵的算盘

与文官们的忧心忡忡截然不同,在魏国公徐达的府邸,气氛则要微妙得多。

徐达、李文忠、冯胜等几位开国元勋,正围着一个沙盘,一边饮酒,一边谈论着北方的军情。

“听说了吗?东宫要建一支新军,专配格物司的新火器。”李文忠灌了一口酒,眼中放光,“我可听说了,那玩意儿叫‘燧发枪’,不用火绳,刮风下雨都能打响,装填速度也快了一倍不止。要是咱们大军能换装这东西,打那些鞑子,还不是跟砍瓜切菜一样?”

“是这个理。”冯胜点头附和,“只是,这么好的东西,为何只给东宫那三百人?我等在边关浴血厮杀,倒用不上?”他的话里,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酸味。

一直沉默的徐达,缓缓开口了。他没有谈论武器,而是看向了更深处。

“你们啊,只看到了枪,没看到拿枪的人。”他浑浊的老眼扫过众人,声音沉稳,“皇上为何要同意此事?你们真以为,只是为了护卫东宫安全?”

众人皆是一愣。

徐达拿起一枚代表“燕王”的棋子,在地图上北平的位置,重重地顿了一下。

“藩王出海,看似解决了心腹大患。可燕王、晋王等人,皆是百战之将,手握重兵。如今让他们去海外,如同龙入大海,将来是福是祸,谁也说不准。皇上这是在……未雨绸缪啊。”

他顿了顿,一字一句地说道:“东宫强,则国本强。皇太孙手中有一支绝对忠诚、战力超群的精锐,这不仅是对内的震慑,更是对外的警示。这是在告诉那些远在天边的皇子们,南京城里,有人随时能亮出比他们更锋利的爪牙。”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