晁盖也想听一下林冲的意见:“贤弟,依你之见呢?”
林冲想了想:“哥哥,我认为应该走水路。”
“哦!为什么?”
其实,林冲的想法和晁盖是一样的。
“一万斤货物若走陆路,十五辆马车排成长龙,太过招摇。而装船后,两艘大船便可以了。”
“好,贤弟说的非常好!”
其实,在宋朝,山东的水系非常发达,走水路,也省去了陆路上许多关卡的盘查。
“我们明日便去鸿运商行。”
次日,辰时刚过,晁盖和林冲便准备离开兖州客栈,去青石街的鸿运商行。
兖州客栈也在青石街上,只不过,一个在街东头,一个在街的西头。
步行过去,也就十分钟的路程。
马车早就已经停在了鸿运商行的路边,只等取了硫磺和硝石,马上便可以装车赶路。
刚从天字号房间出来,斜对着的一间地字号房间,忽然有人把头缩了回去。
晁盖不由的一愣,是碰巧了吗?
快要走出兖州客栈的时候,晁盖故意蹲下身去,装作要紧紧鞋子,眼角的余光悄悄向后望去。
果然,有两个人跟在他的身后。
如果是正常的旅客,他们不会停下脚步,会直接从晁盖和林冲身边走过去。
可是很显然,身后的这两个人没有经验,也可能他们没有想到,晁盖会突然蹲下身子。
这两个人马上转身去客栈的柜台,装作和老板搭讪。
晁盖是什么人?
他一眼便看出,这两个人的举止非常的刻意。
“哥哥,怎么了?”
“哦,没事,鞋里面卡了个小石子。”
说完话,晁盖站起身来,和林冲一起走出了兖州客栈。
客栈的门口也多了几个摊位,有卖糖葫芦的,有卖炊饼的,还有一个算命先生摆着卦摊。
晁盖的目光悄悄扫视了一圈,发现这些摊贩的眼神都不太对劲。
他们看似在吆喝生意,实则眼角余光都在往自己这边瞟着。
晁盖又用眼角的余光往身后扫了一眼,发现兖州客栈的那两名客人也跟了出来。
晁盖并没有停下脚步,继续往前走着。
“贤弟,”
晁盖压低声音道,“咱们被人盯上了。”
林冲也很沉着:“哥哥,我知道,从咱们一出兖州客栈,这两个人就一直跟着咱们。”
晁盖心中也是暗自佩服,“豹子头”的名号不是白叫的。
“哥哥!让小弟解决了他们。”
林冲边说着话,右手已悄然按在腰间朴刀上。
“贤弟,不可轻举妄动。青天白日杀了人,官府就会缉捕咱们。再说,他们的人也不只有这两个。”
“啊!还有。”
“对,客栈门口多了几个摊位,我看也有问题。”
林冲赞叹地说道:“哥哥,你也太厉害了,门口的摊位你是怎么看出来的?”
“这也不难,你看那个卖糖葫芦的,竹签子插得歪七扭八,根本不像正经做生意的。而且,眼睛还总是盯着咱们。”
“哥哥,那我们该怎么做?”
“静观其变。”
“会不会是官府的人?”
晁盖思索了一下:“应该不会,如果官府知道了我们的身份,根本不必跟踪,直接捉拿我们归案就可以了。”
“哥哥,会不会是方腊的夜叉军?”
晁盖笑道:“贤弟,你和我想的一样,是夜叉军的可能性最大。”
“哥哥,上次在嵫山,我们在夜叉军的手下救出了钟楚红,还杀了他们几个人,这次,他们应该是来找我们报仇的。”
晁盖想了想:“找我们报仇,这是一个原因。另一个原因,他们应该是知道了硫磺和硝石的事情。”
“什么?他们如何得知?”
“依夜叉军情报组织的实力,探得这个消息并不困难。”
“哥哥的意思是,他们想要劫持这批硫磺和硝石?”
“正是,方腊也需要大量的硫磺和硝石。但是,他们无法从官府手中抢夺,那样风险太大。便想吃个便宜,给我们来一个螳螂捕蝉。”
“哥哥,现在兖州只有我们两个人,有点势单力孤,咱们兖州府的情报人员...”
“不用!夜叉军再强悍,也不敢在官兵眼皮子底下动手,毕竟他们人数少。”
“哥哥的意思是...”
“这些夜叉军一定会跟踪我们,出了兖州府后,再找合适的地方动手。”
晁盖看了看林冲:“至少,我们在兖州府地界还是安全的。”
“前面就是鸿运商行了。”
两个人停下脚步,仔细打量着这家商行。
只见,这座典型的宋代商行气派非凡。
青砖黛瓦的门楼高约两丈,檐角飞翘,悬着"鸿运商行"四个鎏金大字的匾额。
门楼两侧立着两尊石雕貔貅,寓意招财进宝。
商行正门,是两扇厚重的黑漆大门,上面钉着碗口大的铜钉,门环铸成饕餮纹样。
门前五级青石台阶被打磨得发亮,两侧立着“货通四海”,“财达三江”的木制楹联。
林冲低声道:“哥哥,这家商行的规模可是不小。”
“是呀!别看兖州只是一个州,可是,这家商行的外观的确气派。看来,背靠大树好乘凉呀!不愧是官商。”
鸿运商行左边是账房,透过雕花窗棂可见里面摆着算盘账簿。
右边是接待客商的茶室,檀木茶几上茶具齐备。
两个人看了片刻,迈步走上青石台阶。
还没有走上台阶,鸿运商行的伙计便快步迎了上来。
大商行的伙计也都是眼观六路,耳听八方之人,一看晁盖和林冲的气度,哪里敢怠慢。
伙计满脸堆笑地拱手作揖:“两位客官里面请!”
晁盖和林冲在茶室坐下后,伙计赶忙给二人把茶水端上。
“二位客官,不知是要看货还是谈生意?”
晁盖不动声色地扫了眼身后的街道:“取货!”
“敢问客官,您取什么货?”
伙计谦卑的问道。
林冲道:“取硫磺和硝石。”
伙计一愣:“这个...客官您稍等,我去请我们大掌柜的。”
在北宋末期,由于硫磺和硝石可用于制造火药,是限制它们自由流通的。
即使,一些药铺需要采购上乘的硫磺和硝石,也需要从官方或者一些专门渠道获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