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经智慧:开启人生新境界

第77章 第七十七回:雁塔梵音寻易道,玄奘西行悟禅机(1 / 1)

在领略了兵马俑所蕴含的《易经》智慧后,第二天清晨,我们师徒三人吃过早饭,前往西安另一处闻名遐迩的古迹——大雁塔。

这座千年古塔,历经岁月的洗礼,不仅是佛教文化的象征,更承载着丰富的历史与哲学内涵,想必也隐藏着《易经》智慧的蛛丝马迹。

随着人流走进大慈恩寺,古寺的宁静瞬间将外界的喧嚣隔绝。红墙青瓦,绿树成荫,香烟袅袅,钟磬声声,营造出一种庄严肃穆的氛围。

沿着石板路前行,不远处,大雁塔便映入眼帘。塔身古朴雄浑,气势恢宏,在阳光的照耀下,散发着神秘而庄重的气息。

我忍不住开口道:“师父,这大雁塔看起来真是壮观,它究竟有着怎样的历史呢?”

师父微笑着,目光投向大雁塔,缓缓说道:“这大雁塔的历史啊,那可是相当悠久。它始建于唐朝永徽三年,是为保存玄奘法师由天竺经丝绸之路带回长安的经卷佛像而建。

玄奘法师西行取经,历经千辛万苦,带回了大量珍贵的佛教典籍。为了妥善存放这些宝物,唐高宗李治敕令修建了大雁塔。

最初的大雁塔为五层,后经多次修缮和改建,逐渐形成了如今我们看到的七层楼阁式砖塔。”

宋悦好奇地绕着大雁塔踱步,观察着塔身的细节,接着问道:“师父,那在历史的长河中,大雁塔有没有经历过什么特别重大的事件呢?”

师父点点头,继续说道:“当然有。在安史之乱期间,长安遭受战火洗礼,大慈恩寺也未能幸免,大雁塔也受到一定程度的破坏。

后来在唐宪宗时期,进行了大规模的修复,使得大雁塔得以重现往日风采。

而且,在古代,科举考试之后,新科进士会在大雁塔下题名,这便是‘雁塔题名’的典故,成为了文人墨客向往的荣耀之事,也为大雁塔增添了浓厚的文化底蕴。”

站在大雁塔前,师父仰头凝望,缓缓说道:“你们看这大雁塔,共七层,在古代,‘七’这个数字有着特殊的意义。《易经》中有‘七日来复’之说,象征着事物发展的循环往复与生生不息。

这大雁塔的七层结构,或许也暗合了这种周而复始、不断升华的理念。

佛教追求修行的圆满,而从《易经》角度看,这也是一个不断回归本质、实现自我超越的过程。”

宋悦好奇地问道:“师父,大雁塔的建筑风格方正稳重,这和《易经》的关系是怎样的呢?”

师父微笑着解释:“《易经》崇尚中正之道,这大雁塔方正的造型,体现了一种稳定、平衡的状态。

就如同八卦中的‘坤’卦,厚德载物,以沉稳的姿态承载着历史与文化的厚重。

它历经千年风雨依然屹立不倒,正是这种中正、稳定理念的生动体现。同时,方正的建筑风格也与四周的环境相互协调,达到一种和谐共生的状态,这又契合了《易经》中‘和谐’的思想。”

我们走进大雁塔底层,室内陈列着众多的文物和佛教典籍。

在墙壁上,绘有精美的佛教壁画,讲述着佛陀的故事和佛教的教义。

师父指着壁画说:“这些壁画色彩鲜艳、构图精妙,从《易经》的‘象’学角度看,它们以生动的形象传达着深刻的哲理。

就像《易经》用卦象来象征世间万物的变化,这些壁画以艺术的形式展现了佛教的智慧与思想,让观者通过‘象’去领悟其中的‘意’。

而且,壁画中所展现的因果轮回、善恶有报等观念,与《易经》中‘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的思想在某种程度上是相通的,都强调了行为与结果之间的必然联系。”

离开底层,我们沿着狭窄的楼梯盘旋而上。每一层的空间布局和陈列都有所不同,但都弥漫着浓厚的佛教氛围。

师父边走边说:“《易经》有‘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的思想,佛教在中国的发展历程也是如此。

从最初的传入,到与本土文化相互融合,不断演变发展,才形成了如今具有中国特色的佛教文化。

这大雁塔见证了佛教在中国的传承与变化,就如同一个历史的坐标,记录着文化的变易与传承。”

当我们登上大雁塔顶层,凭栏远眺,整个西安城的美景尽收眼底。微风拂面,带来丝丝凉意,让人顿感心旷神怡。

师父感慨道:“站在此处,视野开阔,能感受到一种‘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心境。

这就如同《易经》中的‘乾’卦,刚健进取,追求高远。我们在探索《易经》智慧的道路上,也应不断攀登,拓宽自己的视野,提升自己的境界。”

从大雁塔下来后,我们来到寺中的钟楼。巨大的铜钟悬挂在木架之上,钟身刻满了精美的图案和文字。

师父轻轻敲响铜钟,悠扬的钟声在古寺中回荡,余音袅袅,不绝于耳。

师父说道:“这钟声深沉悠远,能让人心灵宁静。在《易经》里,声音也蕴含着哲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