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成类打造独一无二的景区

第119章 金銮殿上的铁证与全球直播的耳光(1 / 1)

国际游客带来的泼天富贵,如同强效催化剂,让这座小城以前所未有的速度膨胀、蜕变。曾经泥泞的乡道被拓宽成双向六车道的景观大道,沿途新栽的银杏在秋阳下闪着金光。景区边界被不断突破,更多依山傍水的区域被纳入规划。摩天轮巨大的钢铁骨架在草原边缘拔地而起,玻璃观景栈道如银龙般盘绕上险峰,全新的仿唐街区“天街”日夜赶工,飞檐斗拱在脚手架上初具规模。政府雄心勃勃的蓝图里,这里不再是一个景点,而是一颗即将闪耀全球的“东方文化明珠”。

然而,树大招风。泼天的流量与肉眼可见的成功,如同蜜糖,也引来了令人作呕的苍蝇。

最先发难的是那个弹丸小国。其国内最“权威”的历史研究所突然发布一份“重磅报告”,配以精心剪辑的景区建筑局部特写图,煞有介事地宣称:“经严谨考证,景区核心建筑群之飞檐弧度、斗拱层叠样式,与本邦世界文化遗产‘景福宫’主体建筑存在惊人相似度,疑似系统性抄袭!此乃对本国文化主权之严重侵犯!” 紧接着,几家小报开始煽风点火,将景区热卖的“贵妃醉鸡”称为“偷师我国宫廷秘方‘神仙炉’的拙劣模仿”,甚至将“杨贵妃包子”污蔑为“剽窃我国‘馒头’技艺”。

樱花国紧随其后,手段更为阴损。某右翼学者在知名国际文化论坛上抛出惊世骇俗之论:“杨玉环,这位在华夏传说中倾国倾城的美人,其真实身份实乃我国飞鸟时代流落大唐的贵族之女!其优雅仪态、精妙舞技,无不带有鲜明的我国古风!至于孔子,其‘仁’之思想内核,与我国神道教‘和’之精神高度契合,有充分证据表明其思想根源深受我国上古先哲影响!” 这番罔顾事实、颠倒黑白的言论,经过其国内媒体添油加醋的渲染,竟也掀起一股歪风。

这波恶意污蔑如同毒液,迅速在国际舆论场扩散。不明真相的部分外媒跟风报道,社交媒体上开始出现质疑景区“原创性”、嘲讽华夏“文化剽窃”的标签。刚刚尝到国际流量甜头的景区,瞬间被推上了风口浪尖。国内民众的怒火被彻底点燃,网络上一片声讨。

“棒子偷天换日,樱花指鹿为马!无耻之尤!”

“见过不要脸的,没见过这么不要脸的!偷国名不虚传!”

“历史学家们,该亮剑了!”

华夏学界的反击迅疾如雷霆。社科院历史研究所、国家博物馆、顶级大学历史系联手发布《关于所谓‘文化剽窃’谣言的严正声明及历史铁证》。声明之后,附上了海量高清图录:

* **建筑篇:** 从汉代画像砖上的楼阁雏形,到敦煌壁画中的唐代宫阙结构图,再到宋代《营造法式》的精密斗拱分解图,最后是景区建筑实景与这些古籍图谱的逐帧对比。清晰无比地展示了华夏木构建筑从萌芽到成熟、一脉相承的清晰谱系。而所谓“抄袭”的景福宫?其建筑年代晚于明朝,且史料明确记载其建造深受当时传入的《营造法式》影响!

* **饮食篇:** 唐代《烧尾宴食单》中“贵妃红”(一种酥皮点心)、“玉露团”(类似冰品)的记载与图片,宋代《东京梦华录》对“包子”的详尽描述,与景区改良美食的渊源一目了然。而棒子国引以为傲的“神仙炉”,其最早记载远在清代!

* **人物篇:** 核心证据直指源头——《春秋左氏传》、《史记·孔子世家》明确记载孔子生于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一生行迹尽在华夏。《旧唐书》、《新唐书》及大量唐代墓志铭、宫廷档案,详实记载杨玉环祖籍弘农华阴(今陕西华阴),其家族谱系清晰可考,与樱花国所谓的“贵族之女”毫无关联!

铁证如山,掷地有声!

---

景区深处,那间古色古香、临时作为“危机应对中心”的办公室内,气氛凝重如铁。逸一站在巨大的电子屏幕前,上面滚动着国际社交媒体上那些恶意的标签和扭曲的报道。她深吸一口气,目光转向静立一旁的两位身影。

“孔夫子,贵妃娘娘,时机已至。”她的声音平静,却带着千钧之力。

孔子率先踱步而出。他身着一袭洗得发白、却浆洗得极为挺括的深衣,腰间束着玄色绅带,头戴缁布冠。历经沧桑的面容沉静如水,唯有那双深邃如古井的眼眸,此刻燃烧着不容亵渎的凛然正气。他手中,并非寻常竹简,而是一卷以特殊工艺处理过、字迹清晰如新的帛书复制件——《孔子世家谱系图》。帛书在镜头下徐徐展开,鲁国陬邑的地理位置(今山东曲阜尼山附近)、孔父叔梁纥之名、母亲颜徵在之氏,以及孔子降生时“祷于尼丘山”的记载,历历在目!

“吾,孔丘。”他的声音不高,却如同黄钟大吕,穿透屏幕,震彻寰宇,“生于鲁,长于鲁,游于列国,终老于鲁。此身此心,此学此道,皆根植于华夏沃土,沐浴于三代遗风!”他枯瘦的手指重重点在帛书“陬邑”二字之上,目光如电,直视镜头,“宵小之辈,妄言源流,篡改祖庭,其行可鄙,其心可诛!岂不知‘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尔等巧言令色,终难掩历史之昭昭!”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