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教师重生奇遇记

第2章 破窗陋室读书声(1 / 1)

粉笔划过粗糙的木板,发出刺耳的“吱嘎”声。那个歪歪扭扭的“人”字,像一个倔强的符号,钉在了斑驳的黑板上。

教室里一片寂静。十几个孩子仰着小脸,黑亮的眼睛齐刷刷地盯着那个字,又看看林墨。他们的眼神里充满了纯粹的陌生和茫然,仿佛林墨写的不是字,而是一个看不懂的鬼画符。没有好奇的询问,没有兴奋的模仿,只有一片令人窒息的死寂。

林墨的心沉了一下。前世课堂上,哪怕是最枯燥的文言文,也会有学生举手提问,或者低声讨论。而这里……知识的土壤,贫瘠得超乎想象。

他清了清沙哑的嗓子,试图让自己的声音听起来温和有力:“同学们,这个字,念‘人’。” 他指着黑板,“我们,都是‘人’。”

他期待看到一点反应,哪怕是一个点头。但孩子们依旧沉默,几个年纪小的甚至开始不安地扭动身体,目光飘向窗外自由的山野。

“老师,” 一个略带沙哑的声音响起,是那个刚才爬树摔跤、被林墨扶起来的流鼻涕小男孩,他怯生生地举着脏兮兮的小手,“俺……俺叫王小虎。这个字……有啥用啊?能当馍馍吃不?”

哄笑声瞬间打破了寂静。孩子们似乎找到了宣泄口,七嘴八舌地嚷嚷起来:

“就是就是!认字又不能当饭吃!”

“俺爹说,认得自己的名字,会数钱就够咧!”

“还不如去放羊割草实在!”

那个叫王小虎的男孩被笑声弄得有些窘迫,小脸涨红,缩了缩脖子。

林墨没有立刻制止哄笑。他看着王小虎,看着这些在生存线上挣扎的孩子,心中涌起一股难以言喻的酸楚。对于他们来说,知识的“实用性”被压缩到了最原始的层面——能不能填饱肚子?能不能换钱?

前世关于“人文素养”、“精神成长”的大道理,在这里显得如此苍白无力。

“安静!” 林墨提高了声音,带着一种不容置疑的威严。教室里瞬间安静下来,孩子们被他突然严肃的语气震住了。

他走到王小虎面前,蹲下身,平视着男孩还有些怯意的眼睛:“小虎,认得字,现在不能变出馍馍。” 他顿了顿,看到男孩眼中闪过“果然如此”的失望,“但是,认得字,你就能看懂你爹签的合同,知道别人有没有骗他;认得字,你就能看懂药瓶上的说明,知道怎么照顾生病的家人;认得字,你将来就能走出这大山,去看看山外面更大的世界,那里有工厂,有商店,有能让你挣更多钱、吃更好馍馍的地方!”

林墨的声音不高,却清晰地传入每个孩子的耳朵。他用最朴实的语言,描绘着最切身的“好处”。孩子们脸上的嬉笑渐渐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一种懵懂的思考。

“走出大山?” 一个坐在角落、一直沉默的大男孩石头(林墨从原主记忆里知道他的名字)猛地抬起头,黝黑的脸上那双眼睛异常明亮,“老师,山外面……真有能挣很多钱的地方?”

“有!” 林墨斩钉截铁地回答,他站起身,目光扫过所有孩子,“但是,不认识字,不会算数,你走出去,也只能干最苦最累的活,拿最少的钱,还可能被人欺负!认得字,懂得道理,你才有选择的机会!”

这番话,像一颗小石子投入死水潭,在孩子心中激起了涟漪。虽然他们还不能完全理解“选择”意味着什么,但“挣更多钱”、“不被欺负”这些字眼,却直击他们最朴素的愿望。

“那……那俺学!” 王小虎第一个喊出来,挺着小胸脯,鼻涕泡都忘了擦。

“俺也学!” “学认字!” 其他孩子也稀稀拉拉地应和起来,虽然声音不大,但眼中的抵触和茫然褪去了不少,多了一丝尝试的意愿。

林墨心中微松一口气。第一步,总算撬开了一条缝隙。

他回到黑板前,指着“人”字:“好,那我们就从这个‘人’字开始学。跟我念:人——”

“人——” 孩子们的声音参差不齐,有的响亮,有的细若蚊蝇,带着浓重的乡音,汇合成一种奇特的、充满生涩感的合唱。

林墨耐心地纠正着发音,一遍又一遍。他让孩子们伸出手指,在布满灰尘的桌面上比划这个简单的笔画。他走到每个孩子身边,手把手地教那个刚才摔倒的小女孩山杏握紧小拳头,用食指在桌面上一笔一划地写。

山杏的手指冰凉而粗糙,写出的字歪歪扭扭,但她的眼神却异常专注。林墨注意到她衣服上的补丁最多,小手上有不少细小的划痕和茧子。

就在这生涩的朗读和比划声中,林墨尝试着更进一步。他想起了前世在低年级用儿歌辅助识字的经验,也想起了刚才进教室前山野的气息。

“同学们,” 他拍了拍手,吸引注意力,“我们换个方式学。你们会唱山歌吗?”

孩子们一愣,随即眼睛亮了起来。唱歌?这个他们会!

“会!”

“俺会放羊调!”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