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硬核解读资治通鉴

第169章 汉纪二十六 孝哀皇帝中(1 / 1)

在孝哀皇帝建平三年(公元前4年,丁巳年)

春天正月,广德夷王的弟弟广汉被册立为广平王。

正月里的癸卯日,皇帝祖母(帝太太后)所居住的桂宫正殿突发火灾。

汉哀帝派使者去召丞相平当,打算封他。可平当病得很重,没有应召。家里人就劝他:“你就不能强撑着起来接受侯印,为子孙后代着想嘛?”平当却说:“我身居高位,早就担心自己白拿俸禄没干实事。要是起来接受侯印,回去就躺着死了,那我罪过可就更大了。我现在不起来接受,才是为子孙好呢!”于是就上书请求退休,皇帝没答应。到了三月己酉日,平当去世了。

这段时间,河鼓星附近出现了彗星。

夏天四月丁酉日,王嘉当上了丞相,河南太守王崇担任御史大夫。王崇是京兆尹王骏的儿子。王嘉觉得当时的政策又严又急,各郡国的太守、国相频繁变动,就给皇帝上奏章说:“我听说圣明君王的功绩关键在于得到人才。孔子都说:‘人才难得,难道不是这样吗!’所以世代传承册立诸侯,是希望他们能效仿贤德。虽然不一定都能做到贤德,但天子会为他们挑选臣子、任命卿来辅佐。诸侯在自己的封国,世代受到尊重,这样百姓才会归附。于是教化得以推行,治理也能取得成效。现在的郡守权力可比古代诸侯还大,以前选拔贤才,好人才太难得了,有时候就只能提拔那些能用的人,有些甚至是从囚犯中选拔出来的。以前魏尚因为犯了事被关押,汉文帝听了冯唐的话,就派人拿着符节赦免了他的罪,还任命他为云中太守,匈奴都忌惮他。汉武帝从囚犯中提拔韩安国,任命他为梁内史,让皇室内部得以安宁。张敞担任京兆尹时,犯了罪本该免职,狡猾的小吏知道后就故意冒犯他,张敞就把那小吏抓起来杀了,小吏家人喊冤,使者复查案件,弹劾张敞杀人,皇上没下令逮捕他,正好赶上赦免;张敞逃亡了十几天,汉宣帝又征召他,任命为冀州刺史,最终发挥了他的作用。前代君王不是偏爱这三个人,而是看重他们的才能对国家有好处。汉文帝的时候,有些官员在一个职位上干到老,子孙都在那儿长大,甚至用官职作为姓氏,像仓氏、库氏就是仓库官员的后代;那些俸禄二千石的高级官员也安心做官,乐于履职,上下一心,没人有敷衍了事的想法。后来情况慢慢变了,公卿以下官员相互催促,政事频繁更改,司隶和部刺史弹劾的都是些鸡毛蒜皮的小事,还爱揭发别人隐私,有的官员上任才几个月就被调走,送旧官、迎新官的人在道路上交错。中等才能的官员只求保住自己的位置,才能差的官员心里害怕,只顾自己,一心为自己谋私利的人越来越多。那些二千石的官员越来越被轻视,官吏和百姓都不把他们当回事,有的人抓住他们一点小过错,就添油加醋弄成大罪,向刺史、司隶告状,或者直接上书告发。老百姓也知道这些官员地位不稳,稍微有点不如意就有离心离德的想法。之前山阳的逃犯苏令等人横行无忌,官吏和士兵遇到危难,没人愿意坚守气节、为正义而死,就是因为太守、国相的权威早就被削弱了。汉成帝后悔了,下诏书说,二千石官员不再被随意当作故意放纵罪犯,还派使者赐给他们黄金,安抚他们,实在是因为国家有紧急情况时,还得靠二千石官员来处理;只有二千石官员受到尊重,地位稳固,才能指挥得动下面的人。汉宣帝很欣赏善于治理百姓的官员,有弹劾他们的奏章就留在宫中不处理,遇到大赦就一并解决了。以前的惯例是:尚书很少下发弹劾奏章,因为怕烦扰百姓,查证审讯可能会让百姓死在狱中,奏章上一定要有‘敢告之’三个字才会下发。希望陛下您留意选拔贤才,记住臣子的优点,忘掉他们的过错,宽容对待臣子,别要求他们十全十美。那些二千石官员、部刺史、三辅地区的县令,有才能又能胜任职务的,人嘛,难免会有过错,应该宽容些,这样才能鼓励那些尽心尽力的人。这可是现在的当务之急,对国家有好处。之前苏令事发,想派大夫去追查情况,当时发现没有合适的大夫可以派遣,就把盩厔令尹逢召来,任命为谏大夫派去了。现在有才能的大夫太少了,应该提前培养可以造就的人才,这样遇到危难时,士人就会不吝惜自己的生命去赴难。事到临头才去寻找人才,这可不能彰显朝廷的英明。”王嘉趁机举荐了儒生公孙光、满昌以及能干的官员萧咸、薛修等人,这些人以前都是俸禄二千石且有好名声的,皇帝采纳了建议并任用了他们。

六月,鲁顷王的儿子部乡侯闵被立为鲁王。

因为皇帝卧病在床,病情不稳定,冬天十一月壬子日,让太皇太后下诏书恢复甘泉泰畤、汾阴后土的祭祀,停止在长安南郊和北郊的祭祀。皇帝自己也没办法亲自到甘泉和河东,就派有关官员去按礼仪祭祀。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