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些年间,有这么一位收古董的老行家,大伙儿都亲切地唤他一声老王头。这老王头的本事可大了去了,一双慧眼识古物,就跟现代版的“王刚”似的,古董鉴别那是一绝。甭管是古代的罐子、股瓶还是胆瓶,他只需一眼,便能辨出真伪。因此,同行们给他送了个响当当的外号——“古董王”。
老王头自个儿在家开了间当铺,生意那叫一个红火。某天,恰逢儿子不在家,王掌柜自个儿守着店铺。临近晌午,来了两位客人,手里头着一对胆瓶。王掌柜一见有客,立马笑脸相迎。俩客人落了座,把胆瓶往桌上一摆,王掌柜丝毫不敢怠慢,赶紧拿出放大镜,左瞧瞧右看看。
他一边看一边琢磨,这对瓶子,嘿,真是个顶个的好,少说也得值个二十两银子。看完了瓶子,主人开口了:“王掌柜,看来您也是识货的。我也不跟您拐弯抹角了,这对瓶子我只当不卖。家里头急用钱,手头实在是周转不开了。要不然,就是打死我,我也不会当掉这对宝贝。咱们也别议价了,一千两银子,多一两不要,少一两不行。您看怎么样?”
王掌柜一听,一千两银子,这价钱还算公道。二话不说,就让伙计收货,开了银票。他心里盘算着,这对瓶子在古玩店少说也能卖二十两银子,这下子可赚大发了。王掌柜也没多想,就把这对瓶子给收了。那时候,一千两银子可顶现在的四五十万呢,可不是个小数目。王掌柜这一下可是拿出了自家买卖本钱的十分之一,收了这对瓶子。
收完瓶子,王掌柜心里头那个美啊,中午还喝了二两小酒。晚上回来,还让儿子看了看这对瓶子。没想到,这还没过一个月呢,王掌柜的一位德国朋友来中国寻宝了。他俩平日交情就好,这德国朋友还能对付几句中国话。王掌柜就招待他在自个儿家里住下。
晚上吃饭的时候,俩人喝到兴头上,王掌柜就说自己前些日子收了一对古董瓶子。这德国朋友对中国的古董那是特别感兴趣,就提出来想看看。王掌柜就把这位德国朋友带到了库房,小心翼翼地把这对瓶子摆放到桌子上。
这位德国朋友也是个鉴别古董的行家,尤其是胆瓶。他左看右看,看了半天,摘下眼镜,叹了口气:“哎,王师傅啊,老大哥呀,你可得好好看看呐。”王掌柜一听,愣住了:“哪不好看?我可是看了仔细才收的啊。”朋友说:“大哥呀,你再仔细看看,这个瓶子是赝品呐!”王掌柜一听,急眼了:“哪能呢?不可能!肯定是你喝多眼花了。”
王掌柜这时候有点坐不住了,那朋友就说:“王掌柜,你再好好看看,这是真的还是假的,还是做旧货呀?”王掌柜有点心慌了,又仔细研究了半天,这对瓶子,可不嘛,还真是假的,是做旧货。王掌柜一屁股就坐在地上,当时就昏过去了。
这对瓶子可把王掌柜给害惨了,多少钱都砸里头了。他气得得了一场大病,趴在炕上,一个月都没下来地儿。这事儿啊,搁在谁的身上都不好受。一千两银子就这么打水漂了。一个多月过去了,王掌柜的病总算是好了,可是心病还没去根儿呢,这股劲儿总是憋不过来,整天闷闷不乐,也不吃东西。家里的儿子和老伴儿怎么劝都不好使。
王掌柜整天就琢磨,不行啊,我必须得把这一千两银子要回来,要不然我以后就没法在这一行混了。几天以后,不少的古董铺子都收到了王掌柜的请帖,说是要宴请宾客,切磋技艺。大伙儿一合计,这事儿好啊。再说了,王掌柜的威望高,谁都给他这个面子。于是,大家就都去了。
那天,不少的古董商都聚集在王掌柜的家里,能有七八十人。大伙儿正推杯换盏,喝得起劲儿呢,王掌柜开口了:“我啊,前些日子花了一千两银子,收了一对汉代的白玉胆瓶。这对瓶子可以说是绝无仅有的,咱们这个地方就这么一对。”他这么一说,大伙儿就好奇了,都说想开开眼。王掌柜就吩咐伙计把两个胆瓶从后屋里端出来。
这两个胆瓶用俩纸盒子装着,一个大盒子装一个。伙计就把胆瓶拿出来搁柜台上。大伙儿上前一看,都说这瓶子好,王掌柜真识货。这时候,王掌柜叹了口气:“嗨,好什么好,上当受骗了。我……我跟大伙儿说实话,这对瓶子是旧货,搁土里埋了多少年做旧的。就这对瓶子可把我给坑坏了。因为它,我一千两银子打水漂了,还得了一场大病,我差点就没命了。关键是,我这一辈子的名声让它给砸了,我以后还有什么脸面在古董行混饭吃?我今天请各位来,就是提醒大家,以后可要长点眼,再收货,千万好好地看看。”
听王掌柜这么一说,大伙儿都有点懵了,怎么这是一对假货?王掌柜接着说:“就这么办吧,我今天栽在这对瓶子上,就不能让它再坑你们。我今天就当着大伙儿的面把它砸碎了,免得以后大伙儿再上当。”话音刚落,王掌柜拎起了这个胆瓶,啪的一下就摔在地上,摔得稀碎。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