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秦帝母:系统助我改写历史

第139章 奇策抗蝗(1 / 1)

第二日清晨,咸阳宫金殿内烛火摇曳,嬴政身着十二章纹冕服端坐在龙椅上,目光如炬地扫视着下方群臣。

三十六面玄色战旗在殿内猎猎作响,仿佛也在为即将到来的严峻议题而屏息。

“诸位爱卿,昨夜察哈尔观星象,示荧惑守心,今晨又探得西北方向飞蝗蔽日,蝗灾将至。此乃关乎大秦民生、粮草的大事,今日朝会,便商讨如何应对。”嬴政的声音沉稳而有力,却难掩其中的忧虑。

荀子率先出列,白须随着动作轻轻晃动,神情凝重道:“大王,蝗灾自古以来便是大患,所到之处,庄稼尽毁,百姓流离失所。依老臣之见,当务之急是组织百姓抢收尚未受灾的庄稼,减少损失。同时,开仓放粮,稳定民心,避免饥荒引发动荡。”

韩非微微颔首,上前一步,手中竹简在烛光下泛着冷光:“荀师所言极是。但仅仅抢收与赈济只是治标之法。臣以为,应立法令,鼓励百姓捕杀蝗虫,捕杀数量可抵赋税徭役,如此方能调动百姓积极性,从根源上遏制蝗灾蔓延。”

李斯眼神锐利,思索片刻后说道:“二位所言皆有道理。不过,除了这些,还需加强各地驿站传递消息的效率,让灾情能及时上报,朝廷也好迅速做出应对。并且,可提前规划灾后重建,引导百姓种植耐旱、抗虫的作物。”

蒙骜身为武将,此刻也皱着眉头出列:“大王,臣担心蝗灾会引发流民暴动,边境防御力量也可能因此受到影响。是否需调拨部分军队,一方面协助地方官府安置流民,另一方面加强边境守备,以防六国趁乱进犯?”

殿内群臣纷纷点头,对蒙骜的担忧表示认同。一时间,众人各抒己见,商讨声此起彼伏。

这时,甘茂捋着胡须,提出新的忧虑:“诸位所言虽好,但捕杀蝗虫谈何容易。蝗虫飞行速度极快,且数量庞大,百姓仅凭双手或简陋工具,难以有效捕杀。若不能解决这个问题,韩非先生的提议恐难实施。”

此言一出,殿内顿时安静下来,众人都陷入了沉思,脸上满是愁容。

就在这时,赵姬从侧殿缓缓走出,猫小统乖巧地蹲在她肩头。她目光扫过众人,轻声说道:“哀家倒是想起一事。我曾在一些奇闻中看到,鸡和鸭乃是蝗虫的天敌,若能驱使大量鸡、鸭去捕食蝗虫,或许能事半功倍。”

殿内先是一片寂静,紧接着响起一阵窃窃私语,群臣脸上皆是惊讶与疑惑之色。

公孙衍忍不住率先开口,语气中带着一丝质疑:“太后,鸡、鸭虽能捕食蝗虫,但它们如何能听从驱使?且数量庞大的鸡、鸭,又该如何组织调配?这听起来,倒像是儿戏。”

田正坤也跟着摇头:“太后,蝗灾来势汹汹,关乎大秦根基,万万不可如此草率。鸡、鸭习性难驯,怎能指望它们去对抗蝗灾?”

蒙骜更是神色严肃:“太后,行军打仗讲究谋略,对抗蝗灾亦如此。鸡、鸭之事太过荒诞,恐难成大事,还请太后三思。”

韩非虽未直言反对,但也委婉说道:“太后心系大秦,想法新奇。只是此事太过离奇,缺乏实际验证,贸然推行,恐怕会浪费人力物力,还望太后慎重考虑。”

荀子捋着胡须,叹了口气:“老臣虽敬佩太后敢于创新,但对抗蝗灾需稳妥之策,此等未有先例之事,还需从长计议。”

赵姬看着众人质疑的目光,心中有些着急,但面上仍保持着镇定,解释道:“诸位大人,哀家并非随意提出。鸡、鸭喜食蝗虫,这是天性。若能加以引导,或许真能成为对抗蝗灾的利器。我们可先小规模试验,若可行,再大规模推行。”

然而,群臣依旧大多不以为然,纷纷摇头反对。

嬴政见此情景,抬手示意众人安静,目光坚定地看着赵姬:“阿母心系大秦,提出新想法,勇气可嘉。虽众人对此存疑,但不妨先按阿母所说,选一处灾情较轻之地进行试验。若真能成功,那便是大秦之福;即便失败,损失也在可控范围内。”

赵姬感激地看了儿子一眼。

嬴政又转头对群臣说道:“荀卿负责统筹救灾与稳定民心之事;韩非即刻拟定捕杀蝗虫抵赋税的法令;李斯安排驿站传递灾情;蒙骜将军调拨部分军队协助地方;至于鸡、鸭试验之事,便由阿母负责。诸位务必各司其职,全力应对蝗灾,不可有丝毫懈怠!”

“臣等遵旨!”群臣齐声应道,虽对鸡、鸭之事仍持怀疑态度,但大王之命不可违,也只能领命行事。

朝会结束后,赵姬带着猫小统回到宫殿。猫小统跳下来,在她脚边转了两圈,说道:“宿主,群臣似乎不看好你的提议呢。”

赵姬轻轻叹了口气:“我也知道这想法听起来匪夷所思,但前世确有其事,我相信一定能成功。只是,这试验必须谨慎,不能有半点差错,否则不仅无法解决蝗灾,还会让我失去众人的信任。”

“宿主放心,我会帮你监测试验数据,提供可行方案。”猫小统晃了晃尾巴,眼中蓝光闪烁。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