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穿之灵泉娇娘逆袭记

第174章 一年三季稻(1 / 1)

慢慢的,朝中核心的大臣,也就是雍正的心腹大臣们都知道,《算学启蒙》这本书是贵妃娘娘编的。

大家都是研究学问的,本身就敬仰有学问有才华之人,虽说皇贵妃是女子,但她是皇贵妃呀,能是一般女子吗?

协理六宫之余还能抽出时间钻研学问,简直是吾辈楷模啊。

难怪皇上独宠皇贵妃,哎……是他们浅薄了。

你说你有学问,你咋不编书呢?编书是谁都能干的事吗?

不是大儒,你敢编书?看大家不喷死你!

但这本书任谁看了都无话可说,循序渐进,连三岁孩童都能看得懂。

实在是一本不可多得的西洋算术启蒙教科书。

于是对皇贵妃的好感又上升到了一个新高度,连知道内情的命妇们都要买一本来看一看。

而大司农王岳亭这些日子却坐立难安:带出去的良种,皇上好似忘了。

他等了三年啊!

他决心找个合适的时机提醒下皇上,仓库里还有一仓库的三季良种呢,如今虽春耕已过,但这良种不挑时候。

这日,养心殿内,雍正正批阅奏折。

自从《算学启蒙》推广以来,朝野上下对西学的热情高涨,但随之而来的政务也愈发繁重,特别是各地学堂,需要规划定制新的考核、录取规则。

他揉了揉太阳穴,嘴角不由浮现一抹笑意。

这本书如今已成为各省学堂的必修教材,连那些最初反对西学的老臣也不得不承认其价值。

“皇上,大司农王岳亭求见。”苏培盛轻声禀报。

雍正微微一愣,随即点头:“宣。”

王岳亭快步走入御书房,恭敬行礼后,神色略显局促。

他偷瞄了一眼皇上的脸色,心中忐忑不安。

那些良种已在仓库中存放多日,若再不播种,恐怕会错过最佳时机。

他深吸一口气,鼓起勇气道:“皇上,臣有一事禀报。”

雍正抬眸:“王爱卿但说无妨。”

“是关于这次出海带回的良种……”王岳亭小心翼翼地说道,“如今虽春耕已过,但此良种不挑时节,一年可收三季。若再不推广,恐误了农时。”

雍正闻言,手中的朱笔一顿,眼中闪过一丝恍然。

他这些日子忙于西学推广,竟将此事忘得一干二净。

他放下笔,沉吟片刻后道:“王爱卿提醒得是。此事关系百姓生计,确实耽搁不得。”

王岳亭见皇上并未责怪,心中稍安,连忙说道:“皇上圣明!此良种若能推广,必能让天下百姓丰衣足食。”

雍正目光深邃,忽然露出一丝意味深长的笑容:“王爱卿,明日朝堂之上,你便如此这般……”他低声吩咐了几句。

王岳亭先是一愣,随即会意,郑重应下:“臣遵旨!”

翌日清晨,乾清宫内,文武百官肃立。

朝议进行到一半时,王岳亭突然出列,高声奏道:“皇上,臣有要事禀报!”

雍正故作疑惑:“王爱卿有何事?”

王岳亭双手捧上一包种子,神情激动:“皇上,此乃出海使团从西洋带回的良种!据西洋人所说,此稻种一年可收三季,且不挑时节,如今虽已过春耕,但仍可播种。臣恳请皇上推广天下,造福黎民!”

此言一出,满朝哗然。

大臣们纷纷交头接耳,脸上写满了震惊与怀疑。

“一年三季?世上竟有如此神奇的稻种?”

“西洋人真有这般能耐?”

雍正佯装惊讶,从龙椅上站起身:“王爱卿,此话当真?”

王岳亭重重叩首:“千真万确!臣已命人试种,确如西洋人所言!此种生长速度极快,一年三季,四季不成问题。”

雍正走下御阶,亲自接过那袋种子,仔细端详片刻后,朗声道:“若此良种真能一年三收,实乃天佑大清!”

他转身对众臣道,“诸位爱卿以为如何?”

张廷玉率先出列,高声道:“皇上,此乃利国利民之大喜事!若能推广,我大清百姓将再无饥馑之忧!”

李先复也附和道:“臣附议!西洋虽擅奇技淫巧,但此良种却是惠及天下苍生!”

保守派大臣虽对西洋之物心存芥蒂,但面对一年三季的良种,也不得不承认是开天荒的好东西。

一位年迈的官员颤巍巍跪地,老泪纵横:“皇上圣明!天降祥瑞,此乃大清之福啊!”

紧接着,满朝文武纷纷跪地,高呼:“天佑大清!皇上万岁!”

雍正环视众人,目光中闪过一丝满意。

他抬手示意众人平身,沉声道:“既如此,大司农即刻统筹良种分发事宜,务必让天下百姓早日受益。”

王岳亭激动叩首:“臣定当竭尽全力,不负皇上所托!”

几日后,良种推广之事如火如荼地进行着。

王岳亭亲自督办,将种子分发至各省州县。

百姓们听闻此稻种一年可收三季,纷纷踊跃领取,田间地头一片欢腾。

京城郊外的试验田中,绿油油的稻苗长势喜人。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