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山脚下石榴红

第92章 风雨同舟,破谣而立(1 / 1)

但还没等他开口,乌拉音便补充了一句:

“有个人的名字,我一直没敢告诉你……他说他是你爷爷当年最信任的朋友。”

林砚接过乌拉音递来的笔记本。

他翻开第一页,目光落在那行略显潦草却饱含情感的字迹上:“五八年春,汉、维、回三家合修水渠,不分你我,一担土、一桶水,都是兄弟情。”

“这段话,也许能打动他们。”乌拉音低声说。

林砚没有立刻回答,只是静静地看着那段文字,仿佛被拉回了童年,在爷爷的老藤椅旁,听着那些关于邻里互助、节庆同庆的故事。

他缓缓点头,“你说得对。这是我们最珍贵的记忆。”

屋外风声渐起,老茶馆的窗棂微微作响。

林砚独自回到爷爷留下的老屋。

昏黄的台灯下,他翻阅着爷爷生前留下的日记,泛黄的纸页间夹杂着照片和剪报,记录着喀什几十年间的点滴变迁。

当他翻到某一页时,手指顿住了——

“喀什是各族人民共同生活的家园,谁也离不开谁。”

林砚轻轻念着,眼眶不自觉地湿润了。

他想起自己在申报材料中反复强调的“融合”“共生”,却始终找不到一句最有力的总结。

而现在,这句话,便是答案。

天未亮,茶馆门前已传来脚步声。

林砚早早起床,准备召集大家开会,讨论加入“多民族共居”章节的具体方案。

可刚走到门口,手机震动响起,来电显示让他心头一紧:国家非遗中心张研究员。

他按下接听键,对方语气急促:“林砚,你们的视频被提前泄露了,有人在微博上质疑真实性。”

林砚眉头紧锁,心跳加快。

他冷静回应:“我知道了,我们会第一时间做出回应。”

挂断电话后,他深吸一口气,脑海中迅速闪过几个可能的源头。

他没有惊慌,而是迅速拨通了张莉的号码。

“张老师,”他的语气沉稳但透出一丝紧迫,“视频泄露了,网络上已经开始质疑真实性。我想请您帮忙,以评审组的名义发一个正式声明,说明我们正在核实情况,并会第一时间回应。”

张莉在电话那头沉默了几秒,随后点头:“好,我这就协调。你们也要主动出击,不能被动挨打。”

挂断电话后,林砚深吸一口气,转身看向已经赶到的阿依夏。

她满脸焦急,眼底满是不安,“网上都在说我们在造假!还有人说阿依夏根本不是什么传承人,只是个演员……”

林砚看着她,“我们不靠情绪说话,我们要用事实。”

阿依夏咬紧嘴唇,“那你打算怎么办?”

“第一步,你亲自出镜。”林砚说,“现场演示艾德莱斯绸织造流程,让老邻居们作证。第二步,乌拉音组织志愿者整理历年非遗活动影像资料,找到阿依夏从小学艺的证据。第三步,我要联系媒体,争取一次正面发声的机会。”

阿依夏深吸一口气,点了点头,“我这就去办。”

与此同时,林砚开始逐一联系团队成员,包括摄影师木拉提、文旅干部艾尔肯、以及村长乌拉音。

他语气温和但不容置疑:“现在最重要的是统一口径,对外只说事实,不解释,不争论,让证据说话。”

乌拉音听后叹了口气,拍了拍林砚的肩膀,“你是真有你爷爷的样儿。”

林砚笑了笑,眼神却沉重如山,“我只是不想辜负这片土地。”

几个小时后,阿依夏站在织坊前,镜头对准她的脸,阳光洒在她略显紧张却依旧坚定的眉眼间。

她面对镜头开口,声音清亮有力:“我是阿依夏·麦麦提,自治区级非遗‘艾德莱斯绸织造’最年轻的传承人。我在这里出生,在这里成长,每一寸布料都浸透了我的汗水和心血。有人说我在造假,那我可以告诉你们——请看清楚,这就是我的人生。”

说着,她走进织机旁,熟练地开始操作。

手指翻飞之间,丝绸纹理逐渐浮现,动作行云流水。

几位见证她成长的老邻居也在镜头前一一讲述:

“我看着阿依夏从五岁就开始跟着她父亲学手艺。”

“她十岁就能独立织出一条完整的绸子,是我们老一辈都佩服的手艺人。”

“这孩子啊,从来不图名,只图把祖宗的东西传下去。”

视频上传后不久,评论区开始出现转变:

“原来她是这样成长起来的,难怪技艺这么精湛。”

“看了这段,我信了。”

“支持他们,不要让谣言毁掉真正的文化守护者。”

与此同时,乌拉音带着一群志愿者连夜翻找旧录像,终于在一盒积灰的磁带里找到了一段珍贵的画面:年幼的阿依夏坐在织机前,神情专注,手脚并用地完成了一条完整花纹的艾德莱斯绸。

剪辑成短片后,配文写着:“十年前的阿依夏,用稚嫩的双手,编织出了今天的故事。”

这条短片在社交平台疯传,舆论开始反转。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