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山脚下石榴红

第86章 书信接力,温暖边境(1 / 1)

这不仅意味着认可,更意味着更大的责任与期待。

“我们是不是该去乌鲁木齐走一趟?”阿依夏不知何时已经换上了外出的长袍,手里拎着一袋整理好的资料。

“《界碑下的光》剪辑版、‘边关记忆’的策划案,还有……你爷爷留下的那本笔记。”

林砚接过袋子,指尖抚过封面斑驳的笔记本。

那是爷爷生前记录喀什老城区变迁的手稿,密密麻麻的字迹中藏着无数口述史和民间故事。

它曾是林砚大学论文的灵感来源,如今,或许将成为整个“边疆文化记忆工程”的起点。

飞机在乌市降落时,已是傍晚。

林砚拖着行李走进自治区文化厅大楼,脚步稳健,心里却翻涌着复杂的情绪。

这不仅是一场会议,而是一次真正的对话——关于过去、现在,以及未来如何共存的可能。

座谈会上,来自全疆各地的文化学者、非遗传承人、基层干部齐聚一堂。

林砚作为最年轻的发言者,走上讲台时,目光扫过一张张面孔,心中竟有一种奇异的归属感。

他没有用PPT,也没有念稿,而是打开随身携带的U盘,播放了《界碑下的光》片段。

画面里,艾山·巴图尔老人站在界碑旁,讲述着那些年守碑的日子;

阿曼古丽回忆起丈夫戍边时寄回来的家书;

乌拉音带着村民一起修复老屋的画面一一浮现。

“这些不是为了展示而拍摄的故事。”林砚声音温和,却掷地有声,“它们是我们身边的人,在这片土地上生活、挣扎、守护的痕迹。”

他接着展开“边关记忆”项目的构想:“以社区为单位,记录口述历史,让非遗技艺重新回到日常生活中来。比如老茶馆,不仅是空间,更是记忆的载体,连接了几代人的故事。”

会场静默了几秒,随后爆发出掌声。

文化厅负责人站起来,郑重宣布:“我们将喀什纳入首批试点城市,并设立专项基金支持‘边关记忆’项目。”

林砚松了一口气,坐下时才发现掌心全是汗。

与此同时,阿依夏手机震动,一封来自国家非遗保护中心的回信映入眼帘。

研究员高度评价了纪录片内容,并提出将“艾德莱斯绸织造技艺”纳入“边疆非遗活化计划”。

她的眼睛亮了,嘴角不自觉地上扬。

“我们可以做一场传统工艺沉浸展。”她说着,已经在脑海中构思起展馆的样子:古老的织机、染缸、纱线、织娘现场演示,观众可以亲手尝试编织,甚至将自己的作品带回家。

“这不是展览,是传承。”她喃喃道。

而在村子另一边,乌拉音召集了全村大会。

他打开手机,播放《界碑下的光》片段。

镜头里,是他们熟悉的老邻居、熟悉的街道、熟悉的语言。

“这不是别人的故事,是我们的事。”他说。

村民们看着屏幕,沉默良久,然后慢慢开始点头。

夜幕降临,老茶馆灯火通明。

林砚还没从乌鲁木齐回来,但阿依夏已经联系好了布展场地,并开始着手设计沉浸体验流程。

乌拉音也在筹备新的培训课程,准备让更多的年轻人参与到文化传承中来。

就在大家各司其职的时候,玛丽亚姆突然兴奋地冲进院子。

“我想发起一个活动!”她一边喘气一边说,“叫‘边关书信接力’,让喀什的孩子们给边境哨所写信!”

大家都愣了一下,随即笑出声来。

“你现在不只是志愿者,还是活动策划师啦?”阿依夏打趣道。

玛丽亚姆认真地点点头:“我相信,一封信的力量,远比我们想象的大。”

她已经开始列名单,准备联系喀什多所学校。

第二天一早,她便开始奔走于喀什的各大中小学。

起初校方有些犹豫,担心孩子们写的内容过于稚嫩,难以表达真情实感。

但当玛丽亚姆拿出阿依夏剪辑的《界碑下的光》片段,在教室里播放时,孩子们的眼睛亮了。

他们第一次意识到,原来在遥远的雪山上,有人日复一日守望着祖国的边界;原来在风雪中伫立的身影,也有思念和牵挂。

很快,第一批信件开始从校园寄出。

有孩子画了一幅画,描绘他心中的哨所;有孩子写下自己家乡的故事,想让远方的战士知道,他们的坚守不是孤单的。

其中有一封来自喀什市第四小学的四年级女生,她的字迹歪歪扭扭却真诚动人:

“叔叔您好,我叫热依娜。我妈妈是医生,她说您太太生病了,我想寄点药过去。虽然我不认识您,但我希望她能快点好起来。”

这封信被特意送到阿曼古丽手中。

她站在边境哨所的屋檐下,风吹乱了她的鬓发,泪水却模糊了她的视线。

“孩子……谢谢你。”她喃喃自语,把信紧紧贴在胸口。

几天后,林砚带着一支由文艺工作者、非遗传承人、社区志愿者组成的小队,重返边境。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