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砚走上前,淡淡地问:“那你每个月给他们的收购价,比市场高吗?”
马强一时语塞,支吾道:“这不是……他们不懂行情嘛。”
“懂不懂行情没关系,”林砚目光如炬,“但不能让他们饿着肚子守手艺。”
围观人群渐渐安静下来。
阿帕站了出来,她是哈萨克族刺绣传承人,也是街坊里最受尊敬的长辈之一:“孩子们想试,那就给他们一次机会。”
马强脸色阴沉,转身离开,临走前丢下一句话:“你们迟早会后悔。”
当天傍晚,老茶馆前的空地上搭起了简易直播间。
库尔班调试着灯光和摄像头,张婷正在联系本地网红帮忙宣传,阿依夏则在整理她带来的艾德莱斯绸布料,准备讲解工艺流程。
林砚站在一旁,看着忙碌的身影,心中泛起一丝暖意。
这些人来自不同的民族,说着不同的语言,但为了同一件事,聚在了一起。
古丽娜尔抱着摄像机跑过来:“林哥,准备好了!”
林砚深吸一口气,点了点头。
“今晚八点,准时开播。”
他望向天边最后一抹晚霞,心想:这是属于喀什的新故事,刚刚拉开序幕。
而在他不知道的地方,马强坐在自己的铺子里,盯着手机屏幕冷笑一声,拨通了一个号码:
“盯紧点,别让他们顺顺利利搞成。”
夜色渐深,喀什老茶馆前的空地灯火通明。
镜头已经架好,设备调试完毕,观众人数在短短十几分钟内飙升至数万,评论区刷屏不断:“太震撼了!”“这是真正的手工艺啊!”“怎么下单?”
然而就在此时,画面突然卡顿,屏幕定格在阿依夏讲解艾德莱斯绸纹样的瞬间。
几秒后恢复,但随即再次断线。
库尔班皱着眉快速敲击键盘,额头已冒出冷汗。
“信号不稳定。”他低声说,“可能是数据洪流太大,本地基站扛不住。”
林砚心头一紧。
他知道,这不是一次普通的直播——这是铜器匠人、织绸艺人、刺绣师们第一次尝试走出封闭的传统市场,面对全国甚至世界的目光。
若失败,不仅是技术问题,更是信心的崩塌。
人群中开始出现骚动。
有人议论纷纷,有人拍照离开,更有人失望地摇头。
阿依夏站在镜头前,眼神里透出一丝慌乱和不甘。
“不能就这样结束。”林砚咬牙,脑海中飞速运转。
忽然,一个名字跃入脑海——李志刚。
那是他在大学期间参加文化遗产数字化论坛时认识的一位援疆通信工程师,曾参与过塔克拉玛干边缘村落的卫星信号覆盖工程。
手机拨出,铃声响起两下就被接起。
“林砚?你这小子这个时候打电话?”电话那头传来爽朗却带着点困意的声音。
“老李,我在喀什老茶馆做一场非遗手工艺直播,现在网络撑不住了,你能帮忙吗?哪怕临时搭个信号塔都行!”
对方沉默了一秒,随即笑出声来:“你在搞大事啊!给我半小时,我带设备过去。”
时间一分一秒过去,灯光下的众人仍在等待。
阿依夏轻轻握紧拳头,张婷来回踱步,赛福丁低头弹奏冬不拉,旋律中透着焦躁与不安。
忽然,画面一清,直播重新恢复流畅。
评论区瞬间炸裂:“回来了!”“太好了!”“继续看!”
人群重新聚拢,欢呼声再次响彻巷口。
林砚长舒一口气,望向远处正在调试天线的李志刚。
他正爬上一辆改装过的通信车,在楼顶架设了一个简易信号塔,像一束光穿透了夜幕。
接下来的两个小时,直播进入高潮。
阿依夏用维吾尔语讲述铜壶上的花纹寓意,从石榴到葡萄,每一种图案都藏着民族融合的象征。
她声音温柔而坚定,仿佛在为这片土地低吟。
林砚接过一把旧铜壶,现场演示爷爷当年修补的手艺,手法娴熟,动作如行云流水。
他的每一个锤落,都像是敲击在时光深处的记忆之上。
赛福丁轻拨琴弦,冬不拉的音符缓缓流淌,如同月光洒落在喀什老巷的青石板上,温柔又辽远。
当最后一段视频结束,直播点击量突破百万,订单数量定格在1028单。
人群中爆发出热烈掌声和欢呼。
古丽娜尔激动得跳起来,张婷紧紧抱住阿依夏,赛福丁露出难得的笑容。
而在人群最外围,马强默默转身,消失在夜色之中。
就在大家沉浸在成功的喜悦中时,赵磊匆匆赶来,脸色有些兴奋也有几分急切:“平台刚刚开了紧急会议,我们想邀请你们入驻‘非遗好物专区’,做重点推荐。你们有没有兴趣?”
林砚还没回答,阿依夏已惊喜地睁大眼睛。
他看着眼前这群人,听着他们热烈讨论未来可能的合作方式,心中已有答案。
但他没有立刻回应,而是走向老茶馆门口,望着那盏随风摇曳的红灯笼,低声呢喃:“这只是第一步。”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